富贵不淫贫贱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修道,这个&ldo;修道&rdo;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ldo;道&rdo;,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ldo;无适也&rdo;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ldo;无莫也&rdo;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ldo;义之与比&rdo;,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与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古时的土地,相当现代的财富。有钱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ldo;君子怀刑&rdo;,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办法的。法律也是一样,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础,才能补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了。中国过去商场上有句话:&ldo;杀头的生意有人作,蚀本的生意没有人作。&rdo;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孔子是说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的修养却很难做到,因此下面补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一个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敝屣功名尊道义
以下讲到仁人对社会做大事业的原则: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古代的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说:&ldo;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rdo;这是上古文化的传统思想,后来儒道两家都奉为圭臬。而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事实,每当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来完成大业的。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来大讲治平之道。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两人,一个张良,一个诸葛亮。比较退得可以打八十分的是姜太公,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为欲罢不能,只好鞠躬尽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显无常,所以更觉亲切可爱。这与西方文化的观念大相异趣。我们看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证他们可真要命,他们学问再高,功劳再大,最后还是隐掉了,修道去了。修道以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报个代号叫什么子、什么老的就算了,有时还装疯装癫,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个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么什么奖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由此看来,中西文化的确在基本上有所不同。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赞成的事,他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等不肯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称扬得不得了。这并不是他鼓励人不要当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所以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起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司马迁就根据这个道理,写了一部《史记》,大谈其历史哲学的观点了。
说到这里,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师,他是逊清最后一次科举的探花。我学习旧体文写了一篇文章向他请教,他许以在满清时考一名举人、进士没有问题,我当时也很傲慢,心想前清进士的文章,也不过如此而已。后来碰到一位老师,我把写的诗文拿给他看,他派头十足,瞄一眼,往旁边一搁,响都不响。我心想这是什么道理?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再给他看,又是往旁边一摆,他说:&ldo;你怎么会写文章?&rdo;我说:&ldo;人家还说写得不错哩!&rdo;我这个人狂妄得很,我说:&ldo;老师,你说哪点不对?不对的,帮我改。&rdo;他说:&ldo;《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rdo;我说:&ldo;当然读过呀!《古文观止》上都有,我还背得呢!&rdo;他说:&ldo;你背过了《伯夷叔齐列传》,你就懂吗?&rdo;我说:&ldo;那么!要请老师再加指点。&rdo;他说,&ldo;你回去。再倒背一百遍,背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rdo;这位老师真了不起,我心里很不服气,气得不得了,其实他这种教育法,当时是要刺激我。我回去再看,后来看出道理来了,我去看他,我说:&ldo;老师!我看出道理来了,我讲给你听。&rdo;他笑着说:&ldo;好!你真懂了,不需要再讲了。你也可以写文章了,这样才能懂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只眼呢!&rdo;这位老师的教育手法是这样的好,实在终生感激不尽。
《伯夷叔齐列传》真难懂,司马迁的全部思想的纲要都摆进去了。在《史记》中,帝王的传记叫&ldo;本纪&rdo;;诸侯、宰相等,有功业成就的人的传记叫&ldo;世家&rdo;;再其次为&ldo;列传&rdo;,为某人的传记。讲列传,大体上应该和我们现代的传记一样,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么等等。可是《伯夷叔齐列传》中,叙述伯夷、叔齐的话没有几句,初看起来,还真似&ldo;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rdo;不知他说些什么,越说越远。文章一开头是:&ldo;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rdo;等等,一路下来,乱七八糟,东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齐的事情,倒是没说几句。可是他把历史哲学全部的观点,都放在这一篇里。他同时讲到,上古中国文化,以礼让为国,但告诉我们,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说句:&ldo;你还不错,由你来做。&rdo;这样简单,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都经过&ldo;典职数十年&rdo;,叫他跟着做事做了几十年,做部长,又做行政院长,都做了。考察他,认为他实在行了,然后才让位给他。&ldo;传天下若斯之难也&rdo;,中国文化公天下个个让位的过程,是这样不容易‐‐德业的建立,需要经过这样长久的考察。他说从此以后没有了,不是你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他说得很明白,因此他说从此以后就有问题了。武王统一天下,&ldo;伯夷、叔齐叩马而谏&rdo;,把武王的马拉住,告诉武王:&ldo;你不能这样做&rdo;。原因如何如何。武王以后,礼让为国的精神就更没有了。不过说得没有这么明显而已,必须你自己去体会。所以有人说《史记》是汉代的谤书。实际不止是汉代的谤书,是对中国历史严厉批评的一部谤书。但是司马迁有一个把握,他说要把这部书&ldo;藏之名山,传之其人&rdo;。这个牛可吹大了,换句话说,他把当时的学者骂尽了。他等于说:&ldo;你们还能看懂我的书吗?只有把它藏起来,将来会有人看得懂我的书。&rdo;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在等风也等你 给我乖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同居拍档 重生八零小富婆 神医无双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掌上娇宠[重生] 慵来妆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第一神相[娱乐圈]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完美偶像 重生之科技兴国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