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设计阶段后,月球飞船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即指挥舱、服务舱与登月舱。指挥舱与服务舱就是前面提到的轨道舱,主要就是把维持宇航员生存的返回舱分割出来,形成了指挥舱,而把动力系统等部分集中到了服务舱里。这种分舱设计,主要就是为了避开当时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确定了月球飞船的总体质量之后,就得着手设计运载火箭。
毫无疑问,这是登月项目中最大的技术问题。
即便月球飞船的研制工作收到了理想的结果,即月球飞船的总质量为五十吨,也意味着运载火箭需要具备五十吨的月球轨道运载能力,而这相当于一百四十吨的地球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末,这是一个中国航天技术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当时,中国拥有的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还不到二十吨,而且已经是中国拥有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极限了。
白了,中国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确实不够先进。
当时,中国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是以煤油做为燃料,即煤油液氧燃料发动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开始使用液氢液氧燃料发动机。
如果依然以煤油作为火箭的燃料,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一百四十吨的运载能力。
为此,中国必须研制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而当时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为零,甚至连预研项目都没有。
顾祝同为载人登月工程争取到的五十四亿启动资金中,有二十六亿花在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项目上。
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科研经费用于启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投入的钱不少,可是相对于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那就不算什么了。更要命的是,时间比金钱还要宝贵。
顾祝同已经放出了豪言壮语,必须在五年内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显然,仅仅是研制大推力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五年时间都不够充足。
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中国的第一种推力超过一千吨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要到二十多年之后,也就是二十世纪末才问世。
在预研阶段,火箭动力工程师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九七零年三月,在载人登月工程的第一次总工程师会议上,运载火箭系统总工程师钱仲三教授就提出,不管花多少钱,也不可能在短短五年之内研制出能够实现载人登月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建议采用混合型火箭,并且通过捆绑方式,使第一级火箭达到所需要的基本运载能力。
顾祝同不懂技术,却懂得听取专家的意见。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之美人误我 说好的互掐呢,发什么狗粮?摔! 农女红豆 元尊 大猫统领的心尖宠 报告王爷:您的小心肝又撒娇了 梅雨时节 我们好好的来谈场恋爱吧! 沙雕兄妹,综艺爆红 我的四合院避难所 知意 [足球]反系统 我真的只把女主当女儿 上虞歌 竹马谋妻之弃女嫡妃难休夫 时空酒馆 重生后我盘了豪门老总 星际炮灰养崽日常 草长莺飞鲲而肥 佛系鬼母要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