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成吉思汗饱含激情地说:“您真乃天赐仙翁,句句真言,使我茅塞顿开,眼明心亮。”
他命耶律楚材速将丘处机所言,一一记录在案,以便训戒诸子和将臣,并赐给丘处机虎符及玺书。他叮嘱部将和侍者,说:“自今以后,不称仙翁,只称神仙。”
勿杀生有一天,成吉思汗在一座山下打猎,射杀一只野猪,马失前蹄,豕傍立不敢前,左右进马,遂罢猎还行宫。
丘处机入谏说:“天道好生,今圣寿已高,宜少出猎。坠马,天戒也。豕不敢前,天护之也。”
成吉思汗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对左右人说:“但神仙劝我语,以后都依他。”丘处机辞行,成吉思汗赏赈牛马等物,丘处机师徒皆不接收。
成吉思汗问:“汉地神仙弟子多少?”丘处机说道:“甚众。”
成吉思汗下令说:“应于门下之人悉令蠲免,仍赐圣旨文字一通,且用御宝。”
丘处机在赴大雪山途中,看到蒙军西征所过之地,尸横遍野,曾作诗两首,赠予成吉思汗。其一诗云:“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望太平。”他的诗意和情绪,为成吉思汗所察知,这对成吉思汗早日停止西征、决定班师,是否起了催促作用,未为可知。
不久,成吉思汗允准丘处机辞行回国,指示文武百官,备齐美酒佳肴、珍奇鲜果,在城外数十里,夹道为之送行。
谁知,两人却从此永别。但长春真人丘处机的逆耳忠言,却时时回荡在成吉思汗的耳边。丘处机回到燕京,驻太极宫尊为“大宗师”,被人们称之为“帝者之尊师,亦天下之教父”,受命掌管天下道门。
由此,全真道得以大盛。成吉思汗又有旨改赐宫名为长春宫,且遣使慰问,诏书中道:“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自成吉思汗会见丘处机以后,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数迅速增加。成吉思汗的陵墓成吉思汗作为一代千古帝王,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叹号与问号。
关于陵墓关于成吉思汗的葬地,有很多讹传,最具代表性的是将从漠北移到鄂尔多斯的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当为成吉思汗的陵寝。所谓“八白室”,即祭祀成吉思汗的八座白色帐篷,当然不是成吉思汗的陵寝。那么,成吉思汗的陵寝在哪儿呢?
《元太祖本纪》曰:“二十二年丁亥,帝(成吉思汗)留兵攻夏王城(西夏)……闰月(夏四月),避暑六盘山。是月夏主李岘降,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寿六十六岁。”史书载成吉思汗是在攻取西夏的秋天死于今甘肃省六盘山下的清水县境内,却未指出其葬身之地。是不敢说,还是不知道,这得从蒙古人的葬俗说起。
蒙古人丧葬的传统蒙古人盛行土葬,葬地对外保密,因此地面上不留坟冢等标志。蒙古国时期“其墓无冢,以马践蹂若平地”。据《草木子》载:“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以干骑守之,宋岁草及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更对埋葬死者的习俗做了详细的描述:蒙古人在埋葬他们的首领时,会到秘密的空旷地方去,在那里他们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坑的边缘,挖一个地下墓穴,把尸体放入墓穴中,然后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成吉思汗的陵墓和其他蒙古贵族的墓地一样,地面上不留痕迹。原来是孤树的地方,后来成了一片大树林,即便是守护那里的老守林人,也无法找到成吉思汗的确切埋葬地点。
古代人物画如此看来,成吉思汗的葬地委实难以确定,但为何其陵园像谜一样令人猜不透呢?
涉足草原之外的蒙古人,一般死后归葬草原。南宋使者徐霆记道,假如死于军中,其奴隶能将其尸首送回蒙古的则将其全部畜产送给奴隶;若被别人送回草原的,则其妻奴财产尽归别人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蒙古人是如何强烈地希望死后能归葬草原。成吉思汗虽然死于西夏境内,但毫无疑问其尸身一定是被运回蒙古,葬于蓝天白云之下的绿色大草原上。
留下了一个谜“诸将奉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至怯绿连河源成吉思汗之大斡耳朵始发丧……”至于葬在何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攻西夏途中,路过一处叫起辇谷的地方,见这里天高云阔,绿海无边,不禁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对侍从说道:“这儿做我的墓地不错!”于是死后人们便将他葬在了这里。至于此地究竟在哪里,因无墓冢标志,又无史册记载,所以争议颇多。
有人说,成吉思汗的葬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出使草原的南末使者徐霆记道:“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史学家多赞同此说。据亦邻真考证,“起辇谷”是《蒙古秘史》中的“古连勒古”的译写,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南,具体说应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为什么成吉思汗陵会有如此多的地方?虽然墓穴不知详细所在,但墓园之地甚是广大,为何史书也不能明确记之呢?
后世子孙继承前制自成吉思汗开始,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汗等人,都埋葬在起辇谷,并且遵从成吉思汗死后的葬仪。蒙古统治者便有了自己专门的陵地,这块陵地,在元代文献中被称为“起辇谷”,是皇室成员的专用陵地,有守墓人守护。除此之外其保密措施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如拿忽必烈及以后的元代皇帝死后归葬起辇谷的记载来看,元代皇帝死后仍然按照蒙古旧俗行事。
王恽曾详细记述了元皇帝的归葬仪式“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岁次甲午,帝崩于大内紫檀殿,既殓,殡于肖墙之帐殿,从国礼也。越三日乙亥寅刻,灵驾发引,由建德门出,次近效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从中可以看出汉人官僚不能参加蒙古皇帝的丧葬仪式,所以将灵驾送到大都建德门外就必须止步了。等棺木“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员,居五里外”。在元皇帝下葬时,连蒙古贵族都要避之五里之外,并且“往葬日,遇行路人,尽杀殉葬”,避免了外人泄密。
“八百室”
蒙古帝王如此深埋之,不留痕迹,难怪后世之人不能寻到。但史书记载元皇帝都葬于同一地方起辇谷,既然无人可知道先帝之陵寝,后人又怎能找到并归葬于此呢?据《黑鞑事略》和《草木子》说:“其墓无冢”,葬后“以马践踏,使如平地”,然后“杀骆驼子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处,则知葬所矣。”然而,时间一长,母骆驼也难以识别了。
《史集》记成吉思汗葬后,“讣闻传到远近地区时,后妃、诸王奔驰多日从四面八方来到那里悼死者。”他们是到成吉思汗坟上哀悼的吗?不是,他们是在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宫帐)里为死者举哀的,谁也不能接近墓地。因为成吉思汗的墓地已成为草原上的“大禁地”,蒙古语为“也可忽鲁黑”,有专人守护。“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后来为了保密,也为了方便祭祀,便设立了象征成吉思汗灵寝的“八白室”(八个白色帐篷),渐渐地后人便把“八白室”所在地当成了成吉思汗的陵园。
随着蒙古族政治中心的变动,“八白室”辗转大漠南北,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伊金霍洛的蒙古意思是“主人的陵园”,在鄂尔多斯的蒙古人民心中,伊金霍洛便成了成吉思汗的安葬地。现存明代、清代成吉思汗陵旧址各一处。公元1939年,为避日寇和蒙古汉奸的劫持,“八白室”曾先后转移至甘肃(公元1939年—公元1949年)、青海(公元1949年—公元1954年),今有甘肃兴隆山大佛寺纪念堂旧址、青海塔尔寺排家尕哇纪念堂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八白室”于公元1954年从塔尔寺迎回到鄂尔多斯草原,公元1956年建成现在供游人参观膜拜的成吉思汗陵。兄弟争位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无不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三尺,成吉思汗的后人也不能免俗。
决定传位成吉思汗临终之前,钦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但成吉思汗老了(死了,蒙语之讳语)以后,汗的宝座却长达二年空缺,一直由幼子拖雷监国摄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吉思汗究竟将汗位传给了谁呢?拖雷敢违抗成吉思汗的遗命而同窝阔台争夺汗位吗?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已是花甲之岁的老人。也遂妃担心后嗣未定,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万一有所不测,恐怕会国内大乱,天下大乱,于是向成吉思汗建议道:“合罕越高岭渡大水,所以出征长行者,唯思平定诸国矣。然风有生,万物皆无常也。若汝似大树之躯骤倾,则将似绩麻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若汝似聚今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所生英杰之四子中,其委之与谁乎?”
因成吉思汗是自己打的天下,没有考虑到选定汗位后嗣的问题,且“未尝有遭死之事”而忽略了这件大事。
今经汗妃也遂一提醒,觉得也是时候了,于是在呼日勒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立储风波成吉思汗意定三子窝阔台为汗,而哈敦(皇后)孛尔帖所生的另外三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四子拖雷为此大吵起来。术赤与拖雷一党,察合台与窝阔台一党,争得不可开交,察合台与术赤之间简直就要爆发一场决斗。后经成吉思汗和大臣们的劝解,争吵暂告平息。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如果世界没有白天 温软美人(出轨h) 古神低语 开局签到圣体道胎 都市全技能大师 大楚怀王 高门密爱:二爷独宠小娇妻 基建狂潮 完结+番外 未曾下雪的冬天(h) 我男朋友有尾巴 我觉醒了强化 礼拜四幸运降临 完结+番外 黑化萌妻,套路深! 热搜预定[重生] 锦鲤小娘子 音修老祖他穿回来了 独宠娇夫 完结+番外 简总又在口是心非 天渊陈青源董问君 天降小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