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大明国师百度 > 第667节(第1页)

第667节(第1页)

&esp;&esp;听着老师对自己的批语,解缙唯有苦笑。

&esp;&esp;今日面临抉择,内心惶然,举目四顾,竟然是无一可信之亲友,最后又奔于恩师府上,以求个决心,他还能说什么呢?

&esp;&esp;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几次艰难抉择的时候。

&esp;&esp;在这种时刻,内心中最软弱的地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不敢自己做决断,不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整个人患得患失。

&esp;&esp;董伦当然清楚解缙现在的情况,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了。

&esp;&esp;解缙不是一个能自己做决断、拿主意的人。

&esp;&esp;他需要有人在前面给他引路。

&esp;&esp;否则他的野心与他的视野、能力完全不匹配,自己只能瞎撞撞破南墙,继而一头栽到黄河里被淹死。

&esp;&esp;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esp;&esp;对于吏治之风这个问题,解缙十五年前的态度,是与现在完全相反的。

&esp;&esp;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缙陪同朱元璋游览,献《大庖西封事》,这篇策论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反应了那时候解缙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解缙因其名动一时。

&esp;&esp;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的“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即指出老朱治理天下过于严刑峻法,且总是搞榜样人物的问题,对于吏治和刑罚,解缙的建议是“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esp;&esp;只能说,解缙没掉脑袋,是那天老朱心情好。

&esp;&esp;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劝谏老朱简化法令,不要滥施刑罚,对士大夫要好一点,也就是两宋传承下来的那套“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认为君王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君王尊重、礼遇士大夫,能为士大夫发挥自身才能建设国家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而当时的解缙,则认为治理底层百姓只需要通过减轻赋税,多建学校,用诗书礼学就能宣沐王化,继而实现天下大治。

&esp;&esp;那时候的老朱看着解缙什么都没说,只是让这小子赶紧从自己眼前滚。

&esp;&esp;十五年后,解缙也终于明白了当年白发苍苍、眼神狠辣如恶虎的洪武皇帝,为什么会忽然用那种夹杂着“怜悯”和“同情”的眼神看自己。

&esp;&esp;一路走来,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esp;&esp;君王与士大夫不是共治天下,而是此消彼长又无法彻底消灭对方,所以不得不共存。

&esp;&esp;皇权对士大夫好一点,换来的不是吏治清明,而是大概率吏治糜烂,蹬鼻子上脸。

&esp;&esp;治理百姓减税是没用的,根源问题在于基层胥吏,皇权不下乡,减多少税都减不到百姓头上。

&esp;&esp;多建学校推行诗书礼学建设不了天下大治,但铺路治水多用化肥可以。

&esp;&esp;解缙什么都懂,但看着十五年前的自己,他斩不下心魔。

&esp;&esp;那个过去的自己,那个年少的自己,那个天真烂漫偏生才学天下已成。

&esp;&esp;“今日有三弊者也。”

&esp;&esp;“一者曰贪财。”

&esp;&esp;“贪财者,一目已盲,未盲者兼为阿堵所遮;七窍已迷,未迷者止有孔方一线。”

&esp;&esp;“二者曰疏通。”

&esp;&esp;“君子以调停为名,而小人之朋比者托焉;君子以疏通为才,而小人之弥缝者借焉。”

&esp;&esp;“士大夫自谓有救时良方,不知其乃膏育之疾也夫贤则进,不贤则舍,何假调停?政可则行,不可则止,何烦疏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混在古代当王爷  大道使徒  陆程文冷清秋  退婚之约  全职法师之极寒冰帝  万界大冤种  我的影子是我的灵魂  猎人:我真不是除念师  雁山湖畔再见  她靠摆摊火了  亚人娘补完手册  万界蛊尊  无神猎人  待那风起时  快穿白月光她拿了反派剧本  女帝锤炼史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新婚夜要和离,竟惨遭暴虐王爷拒绝  持空间!御神兽!毒妇暴富爽翻天  证道诸天九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