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论语》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ldo;朱熹的孔子思想&rdo;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iddot;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ldo;书不尽言,言不尽意&rdo;。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ldo;不亦说乎&rdo;,&ldo;说&rdo;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ldo;悦&rdo;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ldo;学而时习之不亦&lso;苦&rso;乎&rdo;。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ldo;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do;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ldo;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rdo;,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ldo;有朋自远方来不亦&lso;惨&rso;乎。&rdo;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ldo;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o;所谓&ldo;愠&rdo;,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ldo;学而时习之&rdo;,重点在时间的&ldo;时&rdo;,见习的&ldo;习&rdo;。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ldo;学问&rdo;。普通一般的说法,&ldo;读书就是学问&rdo;,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ldo;真人&rdo;。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ldo;真人&rdo;。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ldo;吕真人&rdo;。如今的人听到&ldo;真人&rdo;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ldo;真人&rdo;,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ldo;人&rdo;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ldo;真人&rdo;,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ldo;学&rdo;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ldo;观过而知仁&rdo;,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ldo;学问&rdo;,&ldo;学问&rdo;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ldo;不亦说乎&rdo;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ldo;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rdo;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ldo;说&rdo;,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ldo;时&rdo;和&ldo;习&rdo;,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ldo;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rdo;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ldo;仁之所至,义所当然&rdo;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ldo;便当&rdo;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ldo;老师,我们干了!&rdo;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ldo;德性&rdo;。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第一神相[娱乐圈] 慵来妆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给我乖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我在等风也等你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神医无双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重生之科技兴国 重生八零小富婆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掌上娇宠[重生]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完美偶像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同居拍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