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一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就能繁荣。解决不好,则两败俱伤。只顾前者则流于僵化保守;只顾后者则将成为邯郸学步,旧的忘了,新的不会。
中国历史上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上述看法。试以汉代为例。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代国力达到顶峰的时代,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在文化思想方面,董仲舒的&ldo;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do;,可以说是保存传统文化的一种办法。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仅仅对儒家思想抱残守缺,死死抱住不放,而是放眼世界,大量吸收外来的东西。从那时候起,许多外国的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其他产品从西域源源传入中华,比如葡萄、胡瓜、胡豆、胡麻、胡桃、胡葱、胡蒜、石榴、胡椒、苜蓿、骆驼、汗血马、璧流离等等都是当时传入的。西域文化,比如音乐、雕刻等也陆续传入。稍晚一点,佛教也传了进来。另一方面,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欧洲。总之,汉武帝及其以后的长时间中,一方面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大搞&ldo;时代化&rdo;。尽管当时不会有什么时代化或现代化之类的概念,人们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进行这样伟大的事业;但是他们确实这样做了,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文化交流大大地促进了汉代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上文化的发展。汉武帝前后的时代遂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
我再举唐代作一个例子。李唐的家世虽然可能与少数民族有某些联系,但是几个著名的皇帝,特别是唐太宗,对保护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哲学、宗教等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中华文化还大量向外国输出,日本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唐太宗本人,武功显赫,文治辉煌。他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书法家和诗人。贞观时代,留居长安的外国人数量极大。他们带来了各自国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又带回中国文化。盛唐时期遂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都会,唐王朝成为经济最发达、力量最雄厚的国家。
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来,但是这两个已经够了。这一些例子透露了一条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时,对外文化交流,也可以叫做时代化,就进行得频繁而有生气。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力更加强盛。凡是国力衰竭时,就闭关自守,不敢进行文化交流。这反过来更促成了国力的萎缩。打一个也许不太确切的比方。健康的人,只要有营养,什么东西都敢吃,结果他变得更加健康。患了胃病或者自以为有病的人,终日愁眉苦脸,哼哼唧唧,嘀嘀咕咕,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动,结果无病生病,有病加病,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清朝末年,被外国殖民主义者撞开了大门,有识之士意识到,不开放,不交流,则国家必无前途;保守者则大惊失色,决定死抱住国粹不放,决不允许时代化。当时许多有名的争论,什么夷夏之辩,什么体用之争,又是什么本末之分,都与此有关。这是一个国家似醒非醒时的一种反应,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斗争。以后经历了民国、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等混乱的时期,终于迎来了解放。
在解放初期,我们的国家是健康的。对于传统文化不一概抹杀,对于外来文化也并不完全拒绝。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曾有过一点极左的干扰,影响不是很大。到了&ldo;四人帮&rdo;肆虐时期,情况完全变了。&ldo;四人帮&rdo;一伙既完全不懂传统文化,又患了严重的胃病,坚决拒绝一切外来的好东西,谁要是想学习外国的一点好东西,&ldo;崇洋媚外&rdo;、&ldo;洋奴哲学&rdo;等莫须有的帽子就满天飞舞,弄得人人谈&ldo;洋&rdo;色变。如果&ldo;四人帮&rdo;不垮台,胃病势将变成胃癌,我们国家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又恢复了健康。我们既提倡保护传统文化,加以分析,批判继承,又提倡对外开放,大搞现代化。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人们不能不承认,这是盛世之一,是最高的盛世,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对矛盾的典范。从这正确的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ldo;全盘西化&rdo;是理论上讲不通、事实上办不到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西方以外的国家全盘西化过。
1987年6月6日
第23章精华与糟粕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史界有一个口头语,叫做&ldo;批判继承&rdo;。说详细一点,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要&ldo;一分为二&rdo;,分清精华与糟粕,继承前者,批判后者。口号一出,天下翕然从之,几乎是每人必讲,每会必讲,无有表异议者,仿佛它是先验的,用不着证明。
但是,究竟什么叫做&ldo;精华&rdo;,什么又叫做&ldo;糟粕&rdo;呢?二者关系又是怎样呢?我‐‐我看别人也一样‐‐从来没有去认真思考过,好像二者泾渭分明,一看就能识别,只要文中一写,会上一说,它就成了六字真言,威力自在。
最近我那胡思乱想的毛病又发作起来,狂悖起来,我又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苦思之余,豁然开朗。原来这两个表面上看上去像是对立面的东西,不但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界限不清;尤有甚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向对立面转化。
空口无凭,我举几个例子。孔子和儒学,在90年前的五四运动时期,肯定被认为是糟粕,不然的话,何能喊出了&ldo;打倒孔家店&rdo;的口号?然而,时移势迁,到了今天,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还有什么人能说孔子和儒学中没有精华呢?这是由糟粕向精华转化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思想大混乱的时期中,斗,斗,斗的哲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当然是精华无疑了。然而到了今天怎样了呢?谁敢说它不是糟粕?这是一个从精华转化成糟粕的例子,我认为,这两个例子都是有说服力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还是过于简单化了一些,古往今来,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精华与糟粕互相转化,循环往复、变化多端,想读者定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
这种情况的根源何在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时代随时在前进,社会随时在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在政治方面,在经济方面,在巩固统治方面,在保持安定团结方面,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在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方面等,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前代或当代的理论、学说或者行动,就是精华,否则就是糟粕。但时代和社会是永不停息地变动着的,一变动就会提出新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学说或者行动是不能想象的。
我的用意只不过是提醒人们:在讲出这近套话的&ldo;批判继承&rdo;和&ldo;要分清精华与糟粕&rdo;的时候,要稍稍动一点脑筋,不要让套话变成废话,如此而已。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圣君身死道殒后 白说 [空间]古穿今之沈嬗 快穿之游戏人生 慕浅若止 因晓故事 高攀 没有人不知道你是一条“狗” 双程3之如果 三宝妈咪才是白月光 冥婚正娶 坏坏表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小日子 嫁给大反派 乌木与晚香玉 攻略高岭之花[无限] 他真的很难惹 穿成炮灰后我爆红了[穿书] 废材狂后,魔君太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