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论语别裁电子书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学问?&ldo;为人谋而不忠乎&rdo;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ldo;忠&rdo;,古代与后世解释的&ldo;忠&rdo;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ldo;忠&rdo;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ldo;忠&rdo;。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间,有定见不转移。&ldo;为人谋而不忠乎&rdo;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ldo;与朋友交而不信乎?&rdo;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问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ldo;道&rdo;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

讲到&ldo;国&rdo;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ldo;国&rdo;字,很多学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老子曾说&ldo;小国寡民&rdo;,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的政治,在民国初年,又有人对无政府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ldo;国&rdo;字,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ldo;国&rdo;字、&ldo;邦&rdo;字都是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所谓&ldo;诸侯就国&rdo;,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ldo;千乘之国&rdo;用现在的观念比方总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ldo;乘&rdo;,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ldo;敬事而信&rdo;,这是很难的。&ldo;敬事&rdo;,对一件事认真做为&ldo;敬事&rdo;,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ldo;而信&rdo;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ldo;信&rdo;,如何得到&ldo;信&rdo;,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ldo;敬事而信&rdo;。&ldo;节用而爱人&rdo;,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ldo;爱人&rdo;。

第三点&ldo;使民以时&rdo;,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ldo;时&rdo;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ldo;时&rdo;,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ldo;爱人&rdo;,&ldo;使民不以时&rdo;了。所以&ldo;使民以时&rdo;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可爱的小学生

以上讲到&ldo;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rdo;便是孔门做学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ldo;见闻广博&rdo;,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学问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ldo;弟子&rdo;,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ldo;一日从师,终身若父&rdo;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

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水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ldo;师道精神&rdo;。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ldo;君道&rdo;,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ldo;君道&rdo;。其次是&ldo;臣道&rdo;,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ldo;师道&rdo;。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集于一身。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完美偶像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同居拍档  我在等风也等你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慵来妆  第一神相[娱乐圈]  给我乖  掌上娇宠[重生]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神医无双  重生之科技兴国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重生八零小富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