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论语别裁南怀瑾读后感 > 第40章(第1页)

第40章(第1页)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与上面的话连接起来就懂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下面讲仁的重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是儒家仁的修养,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刚才我们提到《孟子&iddot;尽心》篇,就是讲研究孔子&ldo;仁&rdo;的学问,我们应该读读《孟子&iddot;尽心》上下两篇,对于仁的涵义会有更深切的领会的。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接着他讲:&ldo;君子去仁,恶乎成名?&rdo;他说一个人去了&ldo;仁&rdo;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ldo;仁&rdo;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ldo;无终食之间违仁&rdo;,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ldo;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rdo;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ldo;仁&rdo;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ldo;仁&rdo;而安稳。

兼收并蓄见仁心

因此他说明达到仁的修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

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他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他是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呢?一个爱好&ldo;仁&rdo;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宋儒的解释,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这样一来,宋代以后的儒家,意见纷争,越来越多。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并不是这样解释。因为接着下面就说:&ldo;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rdo;,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ldo;不仁&rdo;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说:&ldo;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rdo;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我觉得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

下面跟着是讲&ldo;仁&rdo;的用:&ldo;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rdo;这是他假设的话。他是说,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我们观察一个幼儿,同情人家的时候特别多,后来渐渐长大了,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挥。所以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这篇从开头的一节,到这里为止,都是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讲了仁的体用之后,下面引伸讲仁的修养方法: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ldo;党&rdo;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为政党之&ldo;党&rdo;。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作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了知生死不相关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ldo;道&rdo;就有两个研究了。前面曾提到过,在《述而》里头,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ldo;仁&rdo;,他的根基则在于&ldo;道&rdo;。所谓:&ldo;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rdo;这是孔门学问的四大原则。那么这个&ldo;道&rdo;是什么道?这是很难讲得清楚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来了,我们前面稍微提过,研究上古时代的&ldo;道&rdo;字与&ldo;天&rdo;字,都有几个意思。同样是个道字,用处不同,有时&ldo;道&rdo;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谓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老子说:&ldo;道可道,非常道。&rdo;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ldo;可道&rdo;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ldo;非常道&rdo;,但毕竟不是平常的假设可以表达得出。就在这两句话中,三个同样的道字,意义都不同。中国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这些问题就很讨厌。例如&ldo;道&rdo;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又如《孙子兵法》说:&ldo;兵者,诡道也。&rdo;因为军事思想是活动的,用兵是不厌其诈的,一切为了打胜仗,这个&ldo;道&rdo;与老子的&ldo;道可道,非常道&rdo;,又完全是两回事。还有时候是道路的道,一条路叫作道。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么孔子在这里讲的&ldo;朝闻道,夕死可矣&rdo;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个道,还是形而下的那个心性的法则呢?无法定论,这个问题很大。在本篇里,后面有孔子对曾子传道的话,到那时再来研究,可以连贯起来解释的。如果在本起来讲: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给我乖  重生之科技兴国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神医无双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我在等风也等你  完美偶像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同居拍档  掌上娇宠[重生]  重生八零小富婆  慵来妆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第一神相[娱乐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