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名将之心 > 第120章(第1页)

第120章(第1页)

第23节:胸中有韬略脑后无反骨(8)

将忠良姜维与奸臣贾似道并举,感情上过不去,但结果确实很像。我们当然不能将蜀国的快速灭亡归咎于姜维。当时黄皓乱政,后主昏庸,都是亡国之因。可尽管如此,还是得指出姜维在防卫部署上的重大失误。这个部署就是所谓的&ldo;敛兵聚谷&rdo;。

前面说过汉中的重要。除了诸葛亮,蒋琬和费祎都曾长期在此驻扎。从魏延镇守汉中开始,险要之处都设立营寨,充实兵力,敌军进攻则凭险据守,使其难入一步。诸葛亮死后,魏国大司马曹爽为了树立威信,贸然伐蜀,王平御敌,也采取这个办法,最终曹爽只得无功而退。姜维认为这是防御姿态,无法达到歼敌的目的,于是建议朝廷,废除散落各处的营寨,全军集中起来,分别驻扎于汉、乐二城。军事上的事情,主要靠姜维拿主意,因此朝廷自然要采纳,于是便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今陕西勉县东),护军蒋斌驻守汉城(今陕西城固东)。

这个办法貌似积极,其实弊大利小,等于是放弃险要,自拆樊篱,很快就显出恶果。后来钟会攻汉中,几乎就是探囊取物。

以往人们责难姜维,主要着眼于他后来的假投降。这个观点未免迂腐。姜维最大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两点:战略而言,不该频繁用兵,九伐中原;战术而言,不该&ldo;敛兵聚谷&rdo;,放弃险要。这跟直接抛弃汉中差不了多少。

南宋郭允蹈在《蜀鉴》中,甚至直接以后面这个原因,指责姜维误国亡蜀:&ldo;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rdo;

郭允韬认为,即便没有邓艾奇兵出江油,蜀国已经不支,原因都在于姜维的部署失误。这个看法当然未免偏激。蜀国之亡不在姜维,甚至也不在黄皓与刘禅,只在自身实力不济。当然如果换个角度,黄皓与刘禅也可以归入蜀国的实力,只不过是负值而已。

人治之祸

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回过头来还说魏延。诸葛亮背着他作出的安排极其错误。即便一定需要这么做,至少也应该由费袆出面,将大事托付给杨仪很不合适,因为他知道杨仪跟魏延的关系,同时也知道杨仪的缺点。据《杨仪传》记载,&ldo;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rdo;&ldo;亮平生密指仪性狷狭,意在蒋琬。&rdo;杨仪筹划粮草参赞军机是把好手,但却是个小心眼,因此诸葛亮生前对二人&ldo;不忍偏废&rdo;,持中立态度。既然如此,何故又在自己即将大去的关键时刻,忘记了平日的立场?魏延固然可能不服从组织决定,但杨仪的小心眼难道就不会引发大错?如果没背着魏延做那样的决定,如果执行决定的不是杨仪‐‐后来者看到这里肯定会有许许多多关于&ldo;如果&rdo;的感慨,可惜它们还只能由那句毫无情面可言的冷冰冰的话作答:

历史不相信假如。

这些&ldo;如果&rdo;当然也是我的疑问。在阴暗的图书馆内,尘埃的气味直冲肺腔,这感觉本来就很让人不舒服,更何况看到的还是这等悲剧。气氛压抑沉重,掩卷沉思,我对上述问题不觉形成了另外一种更加恶毒的解释。诸葛亮知道杨仪和魏延水火不容,而且&ldo;密指仪性狷狭、意在蒋琬&rdo;,却依然作出那种安排,难免有借刀杀人之嫌。至少从表面上看,这个推理顺理成章:他天生聪明,深知以杨仪、魏延二人的性格,不好统领,于是先借杨仪的手除掉魏延,然后再让杨仪在不满中露出狐狸尾巴,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杨仪最终也的确没有好下场,好让蒋琬姜维等人顺利接班。当然,这种想象不能作为本文的论点,它们只能在小说中出现。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做《死于阳谋》,基本内容就是如此,当然比《三国演义》走得更远。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说其中的诸葛亮&ldo;状多智而近妖&rdo;。这基本也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其实客观而论,诸葛亮尽管算是杰出的人才,但却是个偏材。后人说他&ldo;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rdo;这个结论甚有见地。马谡、魏延、姜维,都可以作为例证。

刘备是明君,诸葛亮是贤相。这种结论经过小说的演义早已深入人心、难以动摇,我也根本无意动摇。遍观史册,诸葛亮的谋略功勋确实突出,贤相的结论大抵不算过誉。他的名声地位,远远超过刘备:成都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武侯祠,基础其实是汉惠陵与昭烈庙,主角儿当是刘备,武侯祠只是配属建筑,可如今武侯祠尽人皆知,您要问汉昭烈庙,恐怕没几个人能回答上来。这也正常。&ldo;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rdo;,&ldo;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rdo;,&ldo;心系汉室原无论先主后主&rdo;,这些大约都可以作为历史的盖棺论定。一两次用人失误对历史和历史学家而言是悲剧,但对诸葛亮本人来说则根本无法强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致命弱点。但问题在于古往今来,明君与贤相一直是国人最难以排解的情结,大家都希望自己接触的官员是清官而非昏官,而最大的悲剧就隐藏于此:制造悲剧的主角不是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地痞流氓混蛋白痴,而是声名显赫的千古明相。诸葛亮这个段位的伟人都会犯如此重大的错误,人治危害的严重性,由此也就可见一斑了吧?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刚毕业校花就让我当奶爸  童氏百年  蔚蓝  表妹万福  鬼咒  路人甲抱走虐文女主[快穿]  捕风  穿越之妇道  我喜欢的你都有  狂暴总裁的试婚萌妻  投喂病弱男配  权少的冒牌娇妻  误以为和乖戾元帅在一起后  来互相伤害啊  她病得不轻  嫡女重生记(上)  北境战神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七五同人]小侯爷的七年科举五年开封之路  风流校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