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心性
&esp;&esp;“天地充盈者,皆物质也。”
&esp;&esp;在太学之会上,姜星火正式地宣布了他的“气一元论”,或者说“物质一元论”。
&esp;&esp;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这个词比较好理解和带入,但从哲学角度上来讲,“气”跟“物质”或者说跟西方的“元素”之类的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基本可以理解为一回事,都是抽象概念上组成世界的基础存在。
&esp;&esp;“天地万物皆有理,然理非实,乃虚也,朱子所言理气不离不杂,倒也非是错处。”
&esp;&esp;姜星火似笑非笑道:“太虚之中,昆仑旁薄,四时不忒,万物发生无非实理,此天道之诚也,或可言之曰‘物质之客观规律’也。”
&esp;&esp;姜星火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这个世界上确实是存在着“理”这个东西的,但“理”并非是什么实体,而是物质的客观规律,所以天理影响不了人性。
&esp;&esp;那么辩论到了这个阶段,需要稍稍暂停一下,回顾一下整个辩论的关键理论过程。
&esp;&esp;很多人都听说过杨士奇刚才拿出来的那句经典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应该很少有人思考过,为什么要把“饿死”和“失节”对立起来,这就是因为程朱理学极端的“理气二元论”下,宏观层面上理与气互相分裂,微观层面上理与气相互交互。
&esp;&esp;用公式来表示,那就是:理+气=100
&esp;&esp;而理多了,气就少了,反之亦然。
&esp;&esp;所以程朱理学希望达到的理想世界是维持基本的气的同时,尽量让理占据更大的比例。
&esp;&esp;这里面的“理”,是从张载的“太虚气本论”中,拿“太虚”平替的。
&esp;&esp;而“气”根据张载的人性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即人性通于天性),落实到人身上,就成了“人欲”。
&esp;&esp;实际上程颐的“理气二元论”或者说朱熹的“天理人欲论”,跟张载的太虚气本论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只能说似是而非。
&esp;&esp;正是因为气本论的发展,到了极端状态,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才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esp;&esp;而在理学家的理论范畴里,去辩论“理”是没有意义的。
&esp;&esp;就天理而言,理学家在这个领域,拥有无限大的战斗力。
&esp;&esp;姜星火的破解思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从朱熹的“天理人欲论”,反向追溯到张载的“太虚气本论”,通过微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来验证“气”在生命的身上就是细胞。
&esp;&esp;——进而完成了对张载“太虚气本论”的证伪。
&esp;&esp;证伪过程很简单,张载认为“太虚”是“气”的源头,“气”在消散后会回归“太虚”。
&esp;&esp;但细胞的源头不是“太虚”,细胞消散后也不会回归到什么“太虚世界”,所以“太虚”不存在。
&esp;&esp;不,也不能说“太虚”不存在。
&esp;&esp;而是说,“太虚”并不是一个实体存在。
&esp;&esp;这个世界是完全地由物质构成的,因此“太虚”是一个虚的概念,“天理”也是虚的概念,“太虚”与“天理”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esp;&esp;所以,姜星火的“气一元论”,或者说“物质一元世界论”,就成了“物质(细胞)”+虚理(物质之客观规律)”。
&esp;&esp;因此,不同版本的气本论就成了如下所示。
&esp;&esp;张载“太虚气本论”:太虚+气
&esp;&esp;程颐“理气二元论”:理+气
&esp;&esp;朱熹“天理人欲论”:天理+人欲
&esp;&esp;姜星火“物质一元论”:物质(细胞)+虚理(物质之客观规律)
&esp;&esp;而姜星火接下来就要回归论题本身,要论证的,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命题里的关键,也就是人性与天理之间的关系。
&esp;&esp;“天地间只有物质充盈,生人生物,皆是禀此以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亚人娘补完手册 陆程文冷清秋 待那风起时 证道诸天九界 万界蛊尊 女帝锤炼史 无神猎人 全职法师之极寒冰帝 持空间!御神兽!毒妇暴富爽翻天 大道使徒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混在古代当王爷 退婚之约 猎人:我真不是除念师 雁山湖畔再见 万界大冤种 新婚夜要和离,竟惨遭暴虐王爷拒绝 我的影子是我的灵魂 快穿白月光她拿了反派剧本 她靠摆摊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