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这部书,研究起来很有趣,中国文化的许多精神,司马迁都在《史记》上点出来了。
我们讲子贡,牵涉到《史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特别提到子贡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乃至强调地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能够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
现在讲到学问的修养,提到子贡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ldo;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rdo;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有如电视上的一个短剧。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这个&ldo;何如?&rdo;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ldo;何如&rdo;用白话来说是:&ldo;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rdo;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ldo;何如&rdo;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
我们都常听说&ldo;得意忘形&rdo;,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ldo;失意忘形&rdo;。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会到孟子讲的:&ldo;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do;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ldo;贫贱不能移&rdo;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ldo;唯大英雄能本色&rdo;,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所以子贡讲的&ldo;贫而无谄,富而无骄&rdo;的确是不容易,很难得。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九十分,只是&ldo;可也&rdo;而已。下面还有一个&ldo;但是&rdo;,但是什么?&ldo;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rdo;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ldo;贫而乐,富而好礼。&rdo;安贫乐道。安贫就非常难,孔子在下面就有&ldo;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rdo;的话。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ldo;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rdo;我说:&ldo;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rdo;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富而好礼的方面,我们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来,社会上的有钱人,有的非常讨厌,不学无术,一开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服了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ldo;诗云:&ls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so;其斯之谓与!&rdo;这个诗是古代的诗,谁作的呢?前辈古人作的,当时流传很广。&ld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do;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ld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rdo;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ldo;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rdo;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ldo;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rdo;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这表示了一个人的天分高,拿现在的教育来说,是教了一个原则,其他就可以自己类推了。
诗的人生
不过这句话研究起来有一个问题,是诗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兴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这班人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学形态的演变,大概是如此。
今天中午有位学者,谈到很多人写作的东西,他说过去看了一些作品,马马虎虎过得去,还不注意。现在看一些作品可难了。他这话是真的。有些人有文学家的天才,随便写几句,从笔调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学上一定会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学一辈子,也不能变成文学家。虽然写文章写得蛮好,但是他到不了那个程度,怎么下工夫都无法突破他们自己的那一个极限,他的文章始终只是一个科学家的文章。所以看科学的书,没有办法看得有趣味。我曾经对学生说,你教化学的,如配合文学手法来教,会比较成功。科学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讲得有趣味,比如对一个公式,先不要讲公式,讲别的有趣的;最后再说明这个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样的,听的人就可以贯通。结果有几个学生用这个方法教,的确很成功。但现在中国文学正在剧变当中,还找不出一个法则来。
至于诗,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人不是在小学(不是现代的小学)就开始学诗的。每一个人都会作诗,不过是不是一个诗人,是另一个问题。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对诗的教育这样重视,这是个大问题。下面第二篇《为政》里就有一个要点,说明这个道理。一般人通常认为,作诗就是无病呻吟,变成诗匠。从前也有人打趣这种诗,所谓&ldo;关门闭户掩柴扉&rdo;,关门就是闭户,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还是关门。平仄很对,韵脚也对,但是把它凑拢来,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就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学,实在有问题,都变成&ldo;关门闭户掩柴扉&rdo;了。过去还有一个笑话,在几十年前,有一种所谓&ldo;厕所文学&rdo;。在江南一带,像茶馆等公共场所的墙上,乱七八糟的字句,写得很多。这些字句,无以名之,有人就称它为&ldo;厕所文学&rdo;。有人看了这些文字,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文学的末流。原句是:&ldo;从来未识诗人面,今识诗人丈八长,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rdo;这是当时批评&ldo;厕所文学&rdo;的滑稽之作,像这类衰败的情形,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当时却很严重。所以当年国父不得不提倡革命。那时文学、文化的问题,是非常严重。那些无病呻吟的诗,衰败的东西太多了!像这一类含义的笑话,实在太多。所以后来&ldo;五四运动&rdo;的时候,要打倒旧文化,固然打错了,可是这个错误的实在,也不能完全由当时动手打的人担负起来。这个错误是在那个时代,历史的包袱给他们的压力而造成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在等风也等你 掌上娇宠[重生]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神医无双 第一神相[娱乐圈] 给我乖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重生之科技兴国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重生八零小富婆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同居拍档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慵来妆 完美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