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看到第三个儿子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认为他将来会有办法,将来可以统一中国。所以大王认为,泰伯既然这样清高‐‐他当然不能说大儿子不对,泰伯是对的,他也欣赏大儿子‐‐只好将位子传给三子季历。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处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中,知道了父亲的意思以后,于是自己逃掉了,不愿当帝王。所以后来大王传位给季历,季历死了传给周文王。一代一代都是道德的政治。后来周文王受冤枉坐牢,他并没有起来革命。到了武王的时候,才和姜太公起来革命,推翻殷商。这样几代下来,数百年间,周朝的德政已深入人心。我们古代就讲立德立功,后来佛教引用,称为功德,是功与德联合起来用。一个道德行为,使全国的人都受到恩惠‐‐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惠、私的恩惠、加上对社会的功劳,合起来为功德。周朝就做到了这一步。
但是泰伯归隐了,逃到南方,就是后来的江苏。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发、没有文化。所以他一逃就逃到这最野蛮的地方。后来他的子孙落籍了,就是在南方的吴国。春秋战国时吴国,就是他的后代。最初是武王统一天下以后,才把泰伯这一支宗族清理出来,封为吴国。在周武王没有封他以前,泰伯连王侯都不当。以现代的话来说,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帝王可以不当,人格不能有损,真理的思想不能动摇,因此走掉。我们有时说&ldo;连皇帝都不想当!&rdo;那是吹牛,没有机会而已。给你当也当不好,除非在电影上、电视上,演戏当当还可以,真给你上去,不把你吓昏了,就被你弄坏了,那不行的。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孔子思想中最推崇这种人,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穷死饿死,那是另外的问题,并不在乎。所以孔子最尊重的人是泰伯、伯夷、叔齐等人。这一篇开头就讲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是引用孔子平常讲的话,当作这一篇的第一节。孔子说,如果讲人生的道德‐‐公德,政治的道德;私德,个人的道德‐‐像泰伯这个人,随便公私两方面的道德、修养都到了最高点。他三次推让天下,最后还是逃掉。后世的老百姓,不晓得历史上这件事。这事后来流传下来,完全靠《左传》详细的记载。而他自己帝王都不要作,当然更不会要一个虚名,让老百姓去称道他了。所以孔子特别尊重他。这也就是中国后来所讲的道家思想(我们前面曾提过,在当时是儒道不分的)。
一个人道德修养,真要做到&ldo;君子坦荡荡&rdo;,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ldo;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rdo;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出将入相富贵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ldo;坦荡荡&rdo;。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有所求则不刚。曾子也说:&ldo;求于人者畏于人。&rdo;对人有所要求,就会怕人。如向人借钱,总是畏畏缩缩的。求是很痛苦的。所谓&ldo;人到无求品自高&rdo;。所以要做到&ldo;君子坦荡荡&rdo;,养成&ldo;弃天下如敝屣&rdo;,然后可以担当天下大任了。因为担当这个职务的时候,并不以个人当帝王将相为荣耀,硬是视为一个重任到了身上来,不能不尽心力。但隋炀帝另有一种狂妄的说法,他说:&ldo;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rdo;能说这种狂妄的话,自有他的气魄。这是反派的。到他自己晓得快要失败了,被困江都的时刻,对着镜子,拍拍自己的后脑:&ldo;好头颅,谁能砍之?&rdo;后来果然被老百姓杀掉了。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但是我们引用他的话,当&ldo;谁知富贵迫人来&rdo;的时候,能不被富贵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贵为天子而友布衣
下面是孔子说明人生修养的境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一节我们要深入研究,意义包括很多。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领导哲学;小而言之,是个人的人生修养道理。恭就是恭敬。有的人天生就是态度拘谨,对人对事很恭敬;有的人生来就昂头翘首,蛮不服气的样子。有的长官对这种人的印象很坏,其实大可不必,这种态度,是他的秉赋,他内心并不一定这样。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尽量要客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ldo;劳&rdo;。换句话说,外型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礼貌,则很辛苦、很不安详。&ldo;慎而无礼则葸&rdo;,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过分的小心就变成无能、窝囊,什么都不敢动手了。我们土话说&ldo;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rdo;,确有这种人。&ldo;勇而无礼则乱&rdo;,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坏。&ldo;直而无礼则绞&rdo;,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长官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你下不了台。老实说这种阳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诚。但是学问上要经过磨练、修养,否则就绞,绞得太过分了就断,误了事情。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太恭敬了,变成劳。我们中国人说:&ldo;礼多必诈&rdo;,像王莽就很多礼。太谨慎了变成窝囊。太勇敢了,容易决断,成为冲动,有时误了事情。太直了,有时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项羽的个性就是太勇太直这两个反面的缺点。清代诗人王昙说他&ldo;误读兵书负项梁&rdo;,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懂得了这四点,就是每一个人反省自己个性的标准。
孔子接着说:&ldo;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rdo;我们中国人讲孝道,如果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感情,亲情不笃,而要他爱天下,爱国家、爱社会,那是空洞的口号,是不可能的。说他真的有爱心,他连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爱过,怎会爱天下、国家、社会?或者说私事不爱而爱公众,事实上没有这回事。爱天下国家,就是爱父母兄弟的发挥。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
下面&ldo;故旧不遗,则民不偷。&rdo;故旧有两个意义。过去的解释是老朋友、老前辈。像古人说的&ldo;念旧&rdo;,老朋友的交情,始终惦念他,即所谓&ldo;滴水之恩,涌泉相报。&rdo;如韩信一饭难忘的故事,他倒楣的时候,饿得不得了,在溪边吃了一个洗衣服老太婆的饭,匆匆忙忙,没有问清姓名就走了。后来他封了王,想找这个老太婆报答,找不到,只好将千金放在水里。古人就有这个精神。汉光武当了皇帝以后,找老同学严光来叙旧;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要找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老朋友田兴出来,找不到就下令全国找这个人。田兴却硬不肯出来做官,只是到处在做好事。后来有人报告,一个县里,有五只老虎出来吃人,厉害得很,而有一个人把那五只老虎都打死了。朱元璋接到这封公文,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朋友田兴做的好事。于是找来翰林院的进士们,都是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以现在来说,都是研究院中的博士。朱元璋要他们赶快写信去把田兴找来。于是翰林先生们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皱皱眉、摇摇头,还是自己动手写。他写的是白话,内容大要说: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为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你不来,就没有种。我们两兄弟还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来。我们两兄弟见面,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有种的你过河来吧!和当年两个人放牛时,打架对骂的口吻一样。田兴看了这封信来了,来了但还是不做官,玩了一阵子走了。这就是说历史上的念旧。可是今天的社会,这种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环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问贵姓了。古人说富贵不可骄人,只有贫贱可以骄人。穷人气大,我反正穷,不看你就不看你。这是故旧的第一个观念。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在等风也等你 神医无双 重生之科技兴国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重生八零小富婆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同居拍档 掌上娇宠[重生]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慵来妆 第一神相[娱乐圈]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给我乖 完美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