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但杜宇17年的电影生活,于中国电影事业虽有诸多贡献,却没能留下多少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独到地位的影片来。1937年,上海影戏公司的摄影场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但社宇夫妇迁居香港,复以卖画为生。
黎明伟:
黎明伟(1893‐1953),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在香港求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组织人我镜剧社,同年初次试拍电影、摄成《庄子试妻》,从此即醉心于电影事业。1923年创办民新影片公司。
黎民伟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之一;其次,在电影编导尤其是纪录片的编导和拍摄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由于对民主革命充满热情,黎民伟特别崇拜孙中山先生,他为广东革命政府摄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北伐开始后他曾赴北伐前线拍摄军事纪录片,最终编成《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这一内容十分丰富的大型纪录片。
黎民伟的主要兴趣在摄影方面,因此由他编导的影片并不多,但在他领导下的民新公司,曾罗致了欧阳予倩、侯曜、卜万苍等著名编导,为&ldo;民新&rdo;拍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影片。
黎民伟导演的《祖国山河泪》和《蔡公时》也以其反帝题材而钦誉海内外,故而&ldo;民新&rdo;能独树一帜。此外,黎民伟还是&ldo;复兴国片&rdo;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与罗明佑携手创办了联华公司,并担任&ldo;联华一厂&rdo;的主任。
1937年上海沦为&ldo;孤岛&rdo;后,黎民伟返香港。后脱离影界经商,死于癌病。
杨小仲:
杨小仲(1899‐1969),原名杨保泰,生于江苏常州。1916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20年,他应任彭年之请,为商务影片部代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改编剧本和撰写字幕说明,从此与电影结缘,并改名杨小仲。
此后,他先后为商务影片部、长城、大中华百合、联华、艺华、新华等公司编导了约20部影片。由于这些公司的制片方针各异,杨小仲所导的影片在题材选择、艺术追求上也显得参差不齐。
抗战爆发后,他曾赴内蒙抗日前线拍摄纪录片。&ldo;孤岛&rdo;时期及抗战以后,他多受雇于私营公司,拍摄了为数不少的影片。
总的说来,杨小仲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中国电影的开创时代,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他的一生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
陆洁:
陆洁(1894‐1967),字焕章,江苏嘉定人。17岁时赴上海当学徒,后又赴新加坡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上海。2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首先,他是创刊于1922年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他与顾肯夫创办的这份杂志介绍了外国电影知识,首译和统一了一批外来的电影名词术语,如&ldo;导演&rdo;一词,就是他在受到朋友来信中提到的&ldo;教习&rdo;一词的启发而译出的。
其次,作为一名电影编导,他为&ldo;大中华&rdo;和后来的&ldo;大中华百合&rdo;编写和导演过数部影片,是公司的主要编导人员。
&ldo;联华&rdo;成立后,陆洁出任二厂经理;1936年,&ldo;联华&rdo;改组为&ldo;华安&rdo;后,他又任&ldo;华安总厂丫长。在他的主持下,&ldo;联华二厂&rdo;和&ldo;华安总厂&rdo;曾拍出一大批优秀影片。
抗战爆发后,陆洁留在&ldo;孤岛&rdo;上海租界内,为吴性栽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吴性栽投资创办的文华公司常务董事兼厂长。陆洁的一生也是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出生于浙江杭州。1914年自德清县立高小毕业,1915年被保送入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夏衍被日本明治专门学校录取。1924年加入国民党。
1927年7月,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夏衍经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党组织委托参加了&ldo;左联&rdo;的筹建工作。
1932年,夏衍进入电影界,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著名倡导人与领导人,在他的一个个电影剧本被搬上银幕的同时,他的话剧剧作也一一问世。1936年,他首次以夏衍为笔名创作的话剧《赛金花》曾作为国防文学的力作而轰动剧坛,此后又有《上海屋檐下》等话剧剧本问世。1937年,转入新闻界。
夏衍对中国电影,特别是30年代左翼电影有着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位电影编剧,他的作品树立了左翼电影的楷模,从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狂流》到1937年创作的《摇钱树》,出自他手(包括与人合作)的电影剧作有12部之多。
这些影片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以精巧的构思,独到的结构以及各种电影表现方法的恰当应用,显示了夏衍的电影剧作特有的魅力。
一个30年代初才涉足影坛的编剧能有如此的成就,固然是由于他本身业已具备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但更与他踏入影界后的刻苦钻研密不可分。
在对电影特性的研究和把握方面,他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编剧实践中尝试过对戏剧电影观的突破。在改编《春蚕》时,就有意冒着&ldo;很大风险&rdo;,采取了&ldo;不是戏剧化而是极端素描的题材&rdo;,在摄制时采取&ldo;很多电影方式&rdo;。
此外,夏衍在30年代还撰写了一批电影评论,通过影评推荐优秀影片或新方法、新理论;批判坏影片。在与软性电复论者的论战中,他的文章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汉
田汉(1889‐‐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毕业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留学日本。1921年,携妻归国,创办了《南国半月刊》,并撰写有关电影的文章,后集成《银色的梦》出版。
1926年,田汉应新少年影片公司之请,编写了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翠艳亲王》,因触及时弊,公司未敢拍摄。1926年底,他发起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并亲拟发出启事:
&ldo;……酒、音乐和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最稚,魅力也最大,以能白昼造梦也。梦者,心之自由活动,现实世界被压榨的苦闷,至梦境而宣泄无余,唯梦不可以作伪……&rdo;
南国社投入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田汉自编自导的《到民间去》,但由于资金匮乏,这影片断断续续拍了两年,仍未能拍完。1927年,田汉又主持拍摄了《断笛余音》,也未能拍完。田汉还为&ldo;明星&rdo;编成《湖边春梦》,1927年摄成。这也是他第一部与观众见面的影片。
1930年,田汉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ldo;左联&rdo;的重要成员。1931年他编写的电影剧本《母性之光》标志着他在电影创作上的转折。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主要精力投入了左翼电影的创作和指导,直至1935年被捕。
1937年出狱后,首次以田汉为笔名,创作了《青年进行曲》这一电影剧本。1931年至抗战爆发,田汉有9部电影剧本被搬上银幕。田汉于抗战期间完成的《胜利交响曲》和战后完成的《忆江南》及《丽人行》也是该时期中重要的电影作品。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全校都在看他们撒狗粮 鲸落gl 隔墙有“夫” [综]用绳命推销的男人 情难自矜 有情人 意乱情迷:霸道老公送上门 青画 修真在异界 西游记之太白也疯狂 侯门贵妾 街南绿树春饶絮 师兄卷土重来 现代修真指南 我就是那个坏心姐姐[穿书] 半拢明月 玄机∶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 艳鬼之朱色人间 通房文里当正妻 表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