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论语别裁的出版社与口碑评价 > 第95章(第1页)

第95章(第1页)

历史文化先驱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

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党人的党不是现代观念的党,古代所谓党,就是地方社会的观念。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这里&ldo;无所成名&rdo;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在古代的书上常有&ldo;名家&rdo;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主义的教授,可称为&ldo;某某先生是擅讲党义名家&rdo;。他自成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达了他的专长。

在这里所说&ldo;博学而无所成名&rdo;,就是说孔子样样懂,不止是那一种学问的专家。孔子听到了人家的这种评论,就很风趣地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从字面上看,这段文章,就这样解释完了。所以这些书,我们小时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头大得很。这有什么意思呢?老师还要我们背诵,一边背诵一边在摇头晃脑,就是表示抗议。老师要我们背诵只好背诵,不过就是靠这个办法,背诵以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如今一张口就念出来了。后来仔细想一想,大有道理,他这个&ldo;执御&rdo;的驾驶人,意思是要领导文化,作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所以弟子们把他这句话记下来,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对不要紧的话都死记不忘。

礼的变态

下面是讲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

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当时的时代感到悲哀。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的,很考究。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礼义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ldo;拜下,礼也。&rdo;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ldo;拜乎上&rdo;,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是违背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势,可以说和我们今日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问题,譬如现在的敬礼,变成纯粹的招呼,就是打个招呼而已。不但内心没有诚意,连外面的形态姿势都是花样百出,像希特勒式的举一举手、傲慢式翘翘下巴,欧美式的哈啰、嗨,统统出笼,洋洋大观。这个时代问题,你我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第一是&ldo;毋意&rdo;,(这个&ldo;毋&rdo;与有无的&ldo;无&rdo;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ldo;毋&rdo;。)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第二&ldo;毋必&rdo;,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ldo;必然&rdo;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ldo;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rdo;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ldo;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rdo;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ldo;毋必&rdo;,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ldo;毋必&rdo;,就是能适变、能应变。第三是&ldo;毋固&rdo;,不固执自己的成见。&ldo;毋我&rdo;,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这里发挥起来,便要与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较。如一般人认为高深莫测,甚至有恐惧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所谓&ldo;经&rdo;,也便是&ldo;四书五经&rdo;的&ldo;经&rdo;的意思。)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ldo;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rdo;在佛学中所谓&ldo;相&rdo;,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ldo;无我&rdo;。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ldo;大家一样&rdo;就是佛学所说的&ldo;平等相&rdo;。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关于这一点,我曾在一次某大学社团举办的哲学讨论会中,讲过一个&ldo;我与无我&rdo;的专题。我们常在哲学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无我的境界。可能吗?先就事实来说,不可能。譬如有人说:

&ldo;我告诉你,我绝对客观。&rdo;这句话对不对?不对。这已经非常主观,因为&ldo;我很客观了。&rdo;这就是&ldo;我&rdo;的主观。哪里是客观?等于说&ldo;中&rdo;,天下有没有一个&ldo;中&rdo;?因为&ldo;中&rdo;是对两边而言,才构成了&ldo;中&rdo;这个观念。其实对比出的这个&ldo;中&rdo;,对另一点来说又是偏了,没有绝对的中。又用方位来说,你站在一个房间,说自己是在中,前后左右是东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没有中间的。所以说绝对&ldo;无我&rdo;,在观念上有这个名称,真要做到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但不是绝对没有,一旦真的做到无我的话,就会非常快乐。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ldo;有我&rdo;而来的。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有一位学佛的朋友来问,什么叫&ldo;菩萨&rdo;?我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称&ldo;菩提萨埵&rdo;,音译成中文,简称&ldo;菩萨&rdo;,所含的意义就是&ldo;觉悟有情&rdo;。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所以中国人说&ldo;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rdo;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他们又问学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萨?我说没有,至少我没有看到过菩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给我乖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同居拍档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重生之科技兴国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慵来妆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神医无双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完美偶像  第一神相[娱乐圈]  重生八零小富婆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掌上娇宠[重生]  我在等风也等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