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讲历史上比较大的事。我们看社会上许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他这一生到底是好人,或者是坏人,我们到殡仪馆中去仔细推详看,也很难断定。
所以曾子特别提出来,一辈子作人都&ldo;战战兢兢&rdo;。&ldo;战战&rdo;是发抖的样子,&ldo;兢兢&rdo;就是脚都不敢踩实的样子。&ldo;如临深渊&rdo;,好像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潭,偶然一不小心,就是&rdo;一失足成千古恨&rdo;了。&ldo;如履薄冰&rdo;,初冬刚结薄冰,或早春要解冻时,走在河面上,要有功夫、有本事,一个疏忽,掉下去就没命。作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如孟子所说&ldo;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rdo;,实在是伟大功夫。人骗人是常事,最妙的是人还都喜欢骗自己。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要想做到对人内心没有亏欠,就&ldo;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do;了。
这三句话是曾子病到手脚都不能动了,然后告诉学生,人生是如此之困难,尤其是利害关头,能不能为忠臣,能不能为孝子,就在这么一念。如果怕自己吃亏,就掉下去了。&ldo;而今而后,吾知免夫。&rdo;他说我现在告诉你们,我手脚都失去知觉了,已经死了一半了,到这个地步,我才敢说大话,我不会再犯错了。这就证明,学问并不在文章写得好或知识渊博,而在作人处世的修养,孔门是最注意这一点的。
这里前后三节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曾子有病,快要死的时候,鲁国的一个大夫孟敬子来问他。问什么问题,书上没有说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个话怎么讲呢?曾子答复他说,我告诉你,鸟将死的时候,它叫的声音一定很悲哀,(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不但是鸟,所有的动物,将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凄凉。)人类将死的时候,所讲的话,多半是好话。(要注意,不是完全。像以前有些土匪,被拉去枪毙,临死的时候,还要讲狠话,&ldo;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rdo;并不是好话。)一个普通人,在快要死的时候,对人生的看法,往往比较冷静,吩咐的话也多半是善言。为什么曾子要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呢?这就可见曾子的教育态度。换言之就是他说,我快要死了,你平常不大听话,我现在最后的话是很诚恳的、很严肃的对你说,希望你要注意。所以曾子把这两句话说在前面,以加重语气。于是曾子告诉他&ldo;君子所贵乎道者三&rdo;,这个&ldo;道&rdo;是儒家的、孔门的人生之道。就是说人之学道‐‐作学问、受教育有三个重点。曾子在这里所讲的三个重点,我们的确要注意。
第一点&ldo;动容貌,斯远暴慢矣。&rdo;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前面说过的&ldo;色难&rdo;就是这个道理。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第二点&ldo;正颜色,斯近信矣。&rdo;颜色就是神情。前面所说的仪态,包括了一举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ldo;颜色&rdo;则是对人的态度。例如同样答复别人一句话,态度上要诚恳,至少面带笑容,不要摆出一副冷面孔。&ldo;正颜色,斯近信矣。&rdo;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社会上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内心修养得好,慢慢改变过来。
第三点&ldo;出辞气,斯远鄙倍矣。&rdo;所谓&ldo;出辞气&rdo;就是谈吐,善于言谈。&ldo;夫人不言,言必有中。&rdo;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步,当然就&ldo;远鄙倍&rdo;了。
这是记载孟敬子问曾子,他问的什么问题不知道,可是曾子答复的话我们看到了。再从下文连起来看,可知孟敬子所问的,并不是前面曾子所讲的这三个问题。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猜想得到,孟敬子这位鲁国的大夫,一定问他,对于处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秘诀?而曾子不管那些,把问题撇开了,只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因此下面一句话说&ldo;笾豆之事,则有司存。&rdo;所谓&ldo;笾豆&rdo;是古代的祭器,用竹制成。在这句话里代表了&ldo;执政&rdo;之事。古代政治上的朝圭、朝服都有不同的标记,尤其如执法施政的文物,对此更注重。像以前宪兵的臂章图案,有人以为是狮子,其实不是狮子,是狴,古代执法的标志。相传古代有这种野兽,非常灵敏,能辨别好人坏人,遇见坏人一定用角去刺,对好人不刺。这些都是古代的标志。曾子在这里是告诉孟敬子,我只能贡献你作人处事的修养。至于你所问的政治司法上的事,不必来问我,自然有管理这些事的人在那里,你可以去问他们。后来汉文帝问丞相陈平天下钱谷出入方面的某些问题,陈平对以&ldo;有主者&rdo;;以及汉宣帝时的&ldo;丙吉问牛&rdo;都是同一道理。由此可知孟敬子所问的是笾豆一类的事,而曾子所答复他的,还是在教育他,要他注重作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去做。学问好、德行高以后,不论从政或者做别的事,都能得心应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有关技术问题可以去问那些专家。
学问深时意气平
下一节是门人们记载曾子平常所教诲的。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是曾子提出他同学颜回的美德:&ldo;以能问于不能&rdo;。凡是所谓天才、聪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慢,就是很自满,不肯向人请教。而颜回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楚,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一番。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条件,他的名言&ldo;集思广益&rdo;,就是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对自己非常有利益。这也就是以能问于不能的道理。
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请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儒家标榜虞舜&ldo;好察迩言&rdo;,所以能为圣人。虽然浅近的话,但往往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ldo;以多问于寡&rdo;的多指知识渊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知识非常渊博。&ldo;问于寡&rdo;,就是问于知识不如自己渊博的人。这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ldo;寡&rdo;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ldo;有若无&rdo;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ldo;实若虚&rdo;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ldo;犯而不校&rdo;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ldo;犯&rdo;‐‐从来不计较、不记恨。这五点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如果以自己待人处世的经验来体会,几乎每一句话我们都没有做到。曾子说,我的朋友颜回,对这五点都做到了。孔子所赞叹的颜回,他学问的火候优点,在此可见一斑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掌上娇宠[重生] 给我乖 神医无双 重生之科技兴国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重生八零小富婆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慵来妆 第一神相[娱乐圈] 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我在等风也等你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同居拍档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完美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