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
既据该王大臣等再三厉恳,何敢固执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也!
勉允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大臣们看到这道谕旨,倒吸一口凉气:同治皇帝的傀儡历史,将再次重演。这再行训政数年,数年是多少年?
九四
又过了4天,慈禧太后在乾清宫西暖阁,再次召见经筵大臣,十分诚恳地对他们说:前日归政之旨,乃历观前代母后专政,流弊甚多,故急欲授政,非推诿也。诸臣以宗社为辞,余何敢不依?何忍不依乎!
有了同治年间的教训,大臣们谁也不敢多言。最为痛苦和失望的,是年轻的皇帝,他以为自己亲政以后,可以大展宏图,有所作为,清除朝政中的污泥浊水,整顿吏治,加强国防,让古老和沉重的中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想不到的是,大臣们惧怕皇太后,在皇帝亲政前夕,纷纷提出训政数年、从容授政等主张,特别是父亲醇亲王,竟然跪求皇太后训政,甚至提出永照现行规制的荒唐想法,而且,居然还被皇太后一眼看中!
光绪皇帝失望极了,在皇太后召见时一直保持沉默,回到自己的宫中,不停地来回踱步,想像不出怎么会和这样一群人共存在这个世上?怎么会和他们共同面对子民百姓共创盛世?他们这样懦弱,这样无能,怎么可能成就事业!
师傅翁同龢看着年轻的皇帝如此气盛,不满之情全写在脸上,忧心如焚。他知道慈禧太后的厉害,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也知道,大臣们都知道,难道光绪皇帝在她身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他还不知道?皇帝也许知道,但他太年轻了,不知道许多事情的背后将意味着会有什么不测发生。
翁同龢面见皇帝,极力劝慰他。
翁同龢写道:力陈时事艰难,总以精神气力为主,反复数百语,至于流涕。上颇为之动也。
翁师傅特别提到,数日来,皇帝一直保持沉默,实在太外露,太危险!
在慈禧太后表示俯允训政数年的前一天,翁师傅建议光绪皇帝一定心悦诚服,尽快请求太后训政。翁师傅写道:于上前力陈一切,请上自吁恳,或得一当也!
光绪皇帝十分固执,心里不痛快,从来就不会虚伪地装着高兴。既然亲政了,他不愿意太后训政,就决不会自己装着高兴,恳请太后训政!
慈禧太后不管这些,照着自己的设想,瞒天过海,偷天换日。
她随即发布懿旨,向天下宣称:数日以来,皇帝宫中定省,时时以多聆慈训,俾有禀承。再四恳求,情词纯挚。
面对这样的谕旨,光绪皇帝哭笑不得:这女人怎么什么都敢说?
这天夜里,电闪雷鸣。翁同龢忧心忡忡,写道:自戌初到子正,千雷万霆,旋转不已,雨如翻天浆,不啻癸未六月也。吁,可怕哉!
礼亲王世铎等人奉旨,很快完成了一个《训政细则》,确认了皇太后在王朝中的最高权力,除祭祀、问安礼仪依照垂帘听政的旧制外,其余全是新政,主要条款如下:
一、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拟请照礼臣会议,暂设屏纱为障;
二、中外臣工递进请安折,恭照现式预备,奏折恭照现式皇太后、皇上顺序书写;
三、近年各衙门改归验放、验看、开单、请旨及暂时引见人员,拟请循照旧制,一律带领引见,仍恭候懿旨遵行,排单照现章预备;
四、乡试、会试及各项考试题目,向例恭候钦命者,拟请循照旧制。臣等进书恭候慈览,择定篇页,请皇上钦命题目,仍进呈慈览发下,毋庸奏请派员拟题。
五、内外臣工折奏应行指示者,拟照旧制,均请朱笔批示,恭呈慈览发下。
慈禧太后看了《训政细则》,看了这么多规定,特别是一切奏章都要恭呈慈览发下,她当然喜出望外,立即批示:依议!意思是:照此遵行。
这样一来,年轻的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了,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已,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切都要请示太后允准才行,实际上还不如一个大管家。
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钦天监奉命选定的大吉之日,光绪皇帝正式举行亲政大典。
这一天是慈禧太后选择的大吉日子,她的心情极好,就像这一天的阳光一样,格外灿烂,蓝天之上纤尘如洗。
光绪皇帝没有表情,心事重重。
皇帝的师傅翁同龢,高兴大于忧愁,他这样写道:晴朗无风,竟日天无纤翳,入夜月如金盆,入春第一日,亦数年来第一日也!
这一天黎明,光绪皇帝一身礼服,在大臣、侍卫的簇拥下,太监提着灯笼,排着仪仗,前往神武门外的大高殿、寿皇殿,拜谒列祖列宗。然后,到慈宁宫,亲率文武百官,向慈禧太后行拜谒礼。再前往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颁诏天下。
帝师翁同龢十分兴奋,写道:天颜甚精彩也!天颜甚怡,气象开展也!
亲政之后,慈禧太后依旧掌控着大权。光绪皇帝常常深居简出,隐身于书房之中独坐。皇太后召见时,他常表现出烦躁和不满,读书也是心猿意马,经常无故旷课。
师傅翁同龢十分忧虑,心中感叹:皇帝智勇俱困,奈何!奈何!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有三千深情 失陷 璎珞鬼谈 武则天 灰太狼养成计/掰弯 农门甜宠:蜜桃小娇媳 桥的故事 假如你有病 青梅煮酒话西汉 炮灰重生不退亲 病变 皇后快到朕的榻上来 重生之命当争 与君归 不驯之敌 我们只在床上谈情说爱 (BG/综影视同人)明宫劫 江湖怨 我嫁入豪门联姻了 上瘾 降龙悍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