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2孔子
(前551一前479)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贱,成年后做过管粮草和畜牧的小官。后聚徒讲学,首开“私学”之风,曾任鲁司寇。为抑制三桓家臣权势,定计堕三都(毁三家都邑),结果失败。又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然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又删修《春秋》,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思想上从天命论出发,倡导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仁”即“爱人”,因提倡“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以及“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等。其学说成为汉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其门人将他的言论辑录成《论语》一书,成为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材料。
3孟子
(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着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不可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着作有《孟子》十一篇。
4庄子
(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着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
5荀子
(约前313—前238)
战国时赵国人,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初游学于齐,齐泯王末年,上书齐相,不用。去齐追楚,齐襄王时返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公元前266年,应聘至秦,见秦昭王及秦相范睢。赞赏秦国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后返回赵国,曾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论兵法,约于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任楚兰陵令。春申君死后,着书授徒以终。弟子甚多,以韩非、李斯和汉初传授《诗经》之浮丘伯最着名。出身儒家,尊崇孔子,又广泛吸取各家精华。其思想「近于法家」,「又有近于墨家者言」(傅山《荀子评注》手稿)。对先秦哲学进行总结。批评天人合一和世俗迷信,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即人之生理本能,天生好逸恶劳,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之改恶向善。反对「道德之极」。说理透彻,思想严谨。着有《荀子》传世。?
6墨子
即墨翟,战国时鲁国(一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初习儒术,因不满其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其学说与儒学并称显学。曾仕于宋,游于齐,使于卫,屡次赴楚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客居鲁阳(今河南鲁山),复欲往越未成。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曾自齐步行十昼夜赴?楚止其攻宋,又阻止鲁阳文君攻郑。生平崇尚夏禹,勤劳克苦为他人,摩顶放踵,利天下则为之。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等主张,着有《墨子》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7韩非
战国时韩国人,出身贵族,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事荀子,曾数次上书韩王安修明法度,不见用。着作传入秦国,得秦王政赏识。后出使秦国,得见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其学说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观点,提出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认为治国应「不务德而务法」,重耕战,轻商业,倡言武力统一。反对是古非今,强调独尊法家。他的思想集先秦法家之大成,为专制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着有《韩非子》一书,今有五十五篇。
8李悝
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着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9叔梁纥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生身父。叔梁纥曾是公元前11世纪周代诸侯国——宋国(今河南商邱一带)君主的后代。后来,流亡到鲁国的昌平陬(音zou)邑(今山东曲阜市邹城)。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兼会武功,且又是陬邑的大夫(古代高级官职)。
公孙龙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公孙龙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着名。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创生多元宇宙星河逍遥游 藏地秘境:地狱之门 吴云肖雪燕 龙虎乐园 入赘我乐意,我是天神我无敌! 高武:呦吼吼,妖孽哪里跑 穿越之捡个太子来种田 僵尸:人在任家镇,师兄林凤娇 开局战场,从兵卒砍到盖世至尊 国战:吕布拜我义父 穿越以后,我铸就血色仙途 游戏公司?这分明是科技巨头 农门悍妇:夫君回来家里翻天了 四合院里的悠哉日子 暖爱霜星 星际时空,我是谁? 弥补少白里的那些遗憾 重生北宋之我师兄岳飞 快穿王牌系统生崽手册 我靠赌石赚了一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