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解闷儿还给你(序)
刘震云
这不是一本思想笔记,这确实是一本给人解闷儿的书。大家读就读了,不必引申和联想。如果它在说萝卜,那就是萝卜,不用去想火车或是狗熊。萝卜皮通常是被视为无用的,但萝卜皮拌好,同样能登大雅之堂。这就是一盘能登大雅之堂的凉拌萝卜皮。
不能完全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写的都是真的。原因并不像作者自己所说,记忆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只好补了许多腻子;而是,每个人面对自己和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胆怯和躲闪。孔子是这样,鲁迅是这样,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但修补漏洞的态度和感情是真实的。当我们面前站着一个真实修补的人,我们离真实就已经不远了。起码,修补是真实的。我们看到一个木工或瓦工,站在陈旧的立柜旁和挂满蜘蛛网的旧房子前。当然,面对所有的旧立柜和旧房子,站着世界上所有的木工和瓦工。但它好吃不贵,就好像我们吃了萝卜皮,能够体会到萝卜心和萝卜瓤的味道一样。
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这是他和孔子和鲁迅的区别。所以我们对于他在本书文字上的偶尔疏忽和大意,不必像对孔子和鲁迅那么苛求。让孔子和鲁迅站在摄影机前,会像冯导演站在杂乱的中国文字面前一样失去耐心。冯导演不但讨厌&ot;膻&ot;、&ot;臊&ot;、&ot;骚&ot;的复杂用途,而且对&ot;的&ot;、&ot;地&ot;、&ot;得&ot;会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也感到撮火:真他妈事儿,这叫三权鼎立,归堆一个得了。比这更糟的是,冯导演认为与个别文字和事物有些疏远属于生活小节,无关痛痒,就好像在生活中不可能拥抱全人类一样,于是把这种认字的负担通过电话屡屡转嫁到我身上。现在他的书写完了,我与他同样松了一口气。暂时不用在世界上寻找什么了。
认识冯小刚是通过王朔。王朔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非凡的作家。他的书中也有错别字。但上个世纪,他对中国话语习惯的颠覆,一点不亚于鲁迅。鲁迅还在&ot;深沉&ot;的中国之中,到了王朔,第一个跳了出来。古今中外,第一个跳出圈子的人,都是伟大的。鲁迅说,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他读来读去,读出两个字:吃人。王朔的小说,我读来读去,也读出两个字:别装。吃人不可怕,吃下去再装就可怕了。
一个人装没什么,个个装就可怕了。该装的装没什么,不该装的也装就可怕了。
看上去胆怯的老王,心竟是硬的。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到了新世纪,王朔也开始变得深沉了。20年前,他的话多稠啊,任何场合,他话语的密度都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现在,40多岁的王朔,笑话刚说到一半,就突然沉默了,开始撒手不管,任笑话自己走下去,或不尴不尬地停在半路。为什么呢?是和鲁迅握了一次手,或是他情绪的尾巴,突然游走到另一个世界呢?
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开创性的贡献。我说他有贡献不是说他拍了几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不是说他电影的人民性、传奇性或对应和呼唤了人民的想象力,而是说: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区别。就像电视镜头前的崔永元。仅仅是&ot;实话实说&ot;和平民主持人吗?他颠覆了整个中国电视的说话方式和关注习惯。祖国,母亲,你多几个这样的人就好了。
近几年,冯小刚成立了一个&ot;冯小刚工作室&ot;先是设在北影,后来搬到大西洋新城。在北影的时候,门头上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到了大西洋新城,迎头是一个西方女人深沉的身姿。偶尔到那里去,发现不管在红旗下或是西方女人前,每次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我看来,它不像一个工作室,倒像一个乡村大集市。乡村集市上的人都推着车,挑着担,肩上搭着褡裢和布袋;进出工作室的人,都怀揣着一颗勇敢的心。勇敢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另一层含义,当下的电影艺术,还是开春后河面上的薄水。
到目前为止,我与冯小刚有过3次合作。一次是1993年的《一地鸡毛》,因为王朔。那时冯导演上身穿一红色套头衫,下身穿一军裤,脖子里日夜挂着&ot;北京电视艺术中心&ot;的工作照。易感动,易激动,易喝大,也易发火。走起路来昂首阔步。
一次是两千年开始的《温故一九四二》。春节过后,两人在一起喝了一箱啤酒。
这时的冯小刚,脖子里什么也不挂;看书看报,偶尔要戴花镜。俯仰之间,他突然对我说:震云,我有些老了。后来我们一起去了河南、陕西、山西、重庆和开罗。
这之后他犯过一次心脏病,从此不再喝酒。一次是2003年的《手机》。这时冯小刚的身体已经复原,复原后的冯小刚,浑身上下,打扮得十分利索。这时是冬天,我腰里挂着一串钥匙,他手指我腰间,郑重地说:摘下,像一大队会计。在我摘下钥匙的同时,他脖子里开始挂围巾,像一伪老派知识分子。漫长的时间里,合作有偶然也有必然。比这重要的是,短暂的合作中,过程是愉快的,冯小刚对我充满了中年的善意。当我们因为时间和技术问题发生冲突时,冯导演对我谈话的角度是这样的:对你我心里有底,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我觉得这个角度价值千金。比这更重要的是,朋友在一起不仅是合作,而是相互提高。不是溜冰,是爬山。就像毛主席上井冈山一样,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土豪和分田地。
通过几次合作,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任何事后证明是无用的努力,事前都是必须的。
二,事情是一个过程,慢慢来,不要着急。
三,创作的过程不是把可能变成可能,而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四,当面前出现困难的时候,就是要上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中央说得好,困难和机遇并存。
五,当两种事情出现排异时,必须马上砍掉一个。
六,说艺无止境,一方面是说生有涯,学也无涯;另一方面是说具体到一个作品,修改也是无止境的。panel(1);
七,敢于抛弃原来认为很好的东西,才叫修改;敢于一遍遍整个推到重来,才叫调整。
八,也是最重要的,上帝的召唤,具有无穷的力量。
我与冯小刚的具体合作一般出现在剧本修改阶段。时间大约一个礼拜。一进入创作阶段,冯导演爱喝水。一个上午,四瓶开水,他把着喝三壶半。&ot;咕咚&ot;&ot;咕咚&ot;一杯下去,仰头打量四周。修改的方式非常简单,冯导演像把着水瓶一样,亲自把着电脑,响应着上帝的召唤,我在房间随着冯导演的自言自语来回散步。修改顺利的时候我不说话,出现困难的时候我还不说话,我唯一的任务就是等待,或想些别的。因为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的敏感性,对生活枝叶和汁液的向往和情感,就像他对水的渴望和迫不及待一样,你只要等,就能等到他一个人找到出口。作品大树的新枝,就是这样一叶叶从房间伸向了窗外,是开放的放射的而不是收缩的。他用实践告诉我,客串编剧是个异常轻松的工作,就是在房间里背着手散步。朋友神经末梢的敏感,也带动了你神经的开放和再次生长。当朋友和上帝会合的时候,你也可以抓住上帝一只手。我想说的是,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理解的深入,对结构、对话、语感、情绪、高潮和声音的把握,已经超越了许多专门从事写作的作家。他有两只翅膀而不是一只。仅鉴于此,刚才我说,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非凡的贡献,现在我说,他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于是他对汉语&ot;的&ot;&ot;地&ot;&ot;得&ot;的失去耐心,完全可以忽略。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面具美人 将错就错嫁了吧 为皇 特别的你 影帝家的四岁小萌娃 鱼水春来 陨焰劫火 荒野寒山 咱俩换换吧 位面客商 梨花雪后 你能不能撒开我 斑斓 嫁入豪门的omega(无边客) 万人嫌备胎是美貌神明[快穿] 神医弃女太嚣张:王爷,别乱来 好景良天 欢喜佛,薄情赋 十年一夜 穿越未来之狩猎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