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论语别裁的拼音 > 第107章(第1页)

第107章(第1页)

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

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

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

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

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

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

而作。

《乡党》的歇后语

现在讲这一篇书很难讲,要想讲得好,除非由人扮演出一个孔子,拍成电影。但能担任这角色的演员则很难,就像电影上的耶稣,很少出现他的正面,很难传神。有一个笑话,以前有一个老迂夫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做到《论语》里面一两句话,就终身受用无穷。当下就有一个年轻人说,我就做到了两句,老夫子马上改容相敬,立刻请教他做到了哪两句,年轻人说&ldo;食不厌精,脍不厌细&rdo;,我就完全照做了。这只是一个笑话。这些生活上的描写,都放在《乡党》篇中,这是说孔子的生活习惯,代表了他学问的精神,表示他的言行一致,这是《乡党》篇的第一个观念。而第二个观念,在以前看不出这篇的道理,现在我们看到年轻人,穿衣服不会穿,讲话不会讲,吃东西不会吃,走路也不会走,才知道《乡党》这一篇,把孔子的生活形态记下来,的确有道理。还有第三点,我们可以看到的,孔子是讲仁、讲孝、讲忠的,这也就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人心太坏,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太多了。同样的一个道理来看《乡党》,为什么把孔子的生活形态,记载得这么多?就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和现在一样,生活的礼仪不知道,有学问的不一定处得合适,待人处世之间,什么立场应该什么态度?应该怎样说话?都不知道。就是现在,一般人以为美国人生活形态很随便,其实他们的上流社会、领导阶层,还是端端正正的打领带,服装整齐,还是非常讲礼。所以真正的学问,还是要自己用智慧去发掘。《乡党》这一篇,我们就不讨论了,全部《论语》就到此结束。

总之,万事都从作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作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作人。《乡党》一篇,记载孔子如何作人。后世的人们,敬重他的成就便尊称他所谓&ldo;圣人&rdo;。人人都可成圣,只看自己如何做到圣地的成就。

先进第十一

半部《论语》

现在我们开始讲下论。把下论讲完了再回来讲上论的第十篇,作为总结论。假使将来诸位教后一辈青年,我提供各位意见,可用两个方法,一个是先讲《乡党》,孔子生活的素描,然后再从第一篇《学而》一直讲下来。或者照我们现在这个办法,讲到第九篇以后,先把它保留,等到以后作结论。

同时在这里我们想到,也是以前曾提到的,宋朝开国的宰相赵普说过&ldo;半部《论语》治天下&rdo;,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句名言。因为赵普与赵匡胤年轻时等于是同学,出身比较艰苦,来自乡间,一生没有好好读过书,后来当了宰相。&ldo;半部《论语》&rdo;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

另一方面,据历史上记载,碰到国家大事或重要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停留下来,把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搁置到明天再解决。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后,往往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看。后来他的左右,为了好奇,想知道这个秘密,背地里拿出来一看,就是一部《论语》。其实《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门的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本来读书就不该把书上的话呆板地用。通常某一句书的原则,可以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经验,遇到不懂的句子,问到老师时,老师说,你不要管,背熟就行了,将来就会懂。我们当时对这种答复,心里很不满意。但背熟了以后,年龄慢慢增加,作人做事的经验多了,碰到某一件事,突然触发了这一句书,给我们很大的灵感,很高的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处理事情,这是事实。

现在了解了上面的道理,开始看这第十一《先进》篇。同时告诉诸位一个经验,我们以前读老书出身的,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私塾里读书。读的《论语》,不是现在这样整整一部,是用木刻印在纸上。一篇装成薄薄的一本,每本两三个铜钱,准备翻弄坏了再买新的。而我们当年读《论语》,第一篇就开始读《先进》篇,不是读《学而》篇。

素朴的美

现在我们讲《先进》的观念,和下面第十二篇《颜渊》等等,等于上论的《学而》、《为政》、《里仁》这些篇章的注解。以实际的例证来作注解,叙述孔子当时师生之间的讨论,以及他自己实地的一些作为。所以还是连贯的。

为什么篇名叫《先进》?我们看到上论各篇,几乎都是拿每篇第一句的头两个字来作题。古人许多著作往往同我们现在相反。我们现在写一篇文章的程序,是先构想好一个大体,下面分几章,立好大题目,章的下面再分几项、几点,很有条理地写下来。和盖房子一样,先画好图,搭好钢架,然后水泥一灌就行了。中国古人写文章,完全不同。我们小时候写东西,也都是走古人的路线,大致上没有什么题目。真正抒情的,自己感情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完了以后再想一个题目。试看古人写诗,尤其唐诗中李商隐的诗,&ldo;无题&rdo;特别多。写了以后,没有题目,算了,就叫&ldo;无题&rdo;诗。不过也不要上当了,有些无题诗,真有题目,只是不好标明;或者作者私人的事情,无法公开,就干脆来个&ldo;无题&rdo;吧!我们知道论语中《学而》、《先进》这些题目,不见得就是当时编书的人立的,或许是后来的人,为了分篇,就取开头两个字,作为这一篇的题目。

此篇名《先进》的意思就是&ldo;前辈&rdo;。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

先进。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对此非常重视。在这里涉及文化哲学的问题。他说人类先辈‐‐上古的人对文化开创怎么来的?上古的上古,可能没有文化,同动物一样。人类就叫倮虫,没有毛,不穿衣,倮体的虫,也是一种生物。所以人类原先也没有文化,人类的文化是根据生活经验,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孔子说,先辈对礼乐文化,是&ldo;野人也&rdo;。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进化、进化,才有文化的形成。&ldo;后进于礼乐,君子也&rdo;。他说我们后辈,有了文化以后就不同了。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养,受了文化的薰陶,很有学问,我们给这种人的名称是&ldo;君子&rdo;。&ldo;如用之,则吾从先进。&rdo;假使说到实用上的话,则主张先辈的朴野。这段话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ldo;头巾气&rdo;;现在的观念是&ldo;书呆子&rdo;,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实际上人类真正的文化,譬如礼乐,是根据内心来的,根据思想来的。真正的诚恳、其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薰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书中第一条就说&ldo;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rdo;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有些人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似乎很沉着,似乎修养非常高,但实际上却是机械更深。因为有话不敢说,说对得罪人,说不对也得罪人。假使一个心境比较朴实一点的人,就敢说话了。譬如武则天时代的宰相杨再思,虽然是明经出身,经历多了,作宰相以后,反而变得&ldo;恭慎畏忌,未尝忤物。&rdo;别人问他:&ldo;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rdo;他说:&ldo;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身。&rdo;因此我们了解孔子所谓的&ldo;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rdo;也是一样的观念。宁可取朴野的,&ldo;朴野&rdo;的确更可爱一点。这里我们讲得很简单,但关系很重要,大家可以体会到孔子&ldo;宁取其朴素,不取其机械。&rdo;的意思。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掌上娇宠[重生]  重生之科技兴国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神医无双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完美偶像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第一神相[娱乐圈]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同居拍档  我在等风也等你  慵来妆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给我乖  重生八零小富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