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论语别裁的拼音 > 第155章(第1页)

第155章(第1页)

同事也好,同学也好,同乡也好,位置不同,做法就两样。尤其要公私分明,谈公事,阶级分明,科长就是科长,科员就是科员,该行礼的就行礼,尽管一肚子牢骚、委屈,下了班找一个地方单独谈,没别人在,这时候恢复老朋友立场,打一架都可以。

这里就是说原壤在孔子的旁边,不知道有一个什么动作,总之是不大像样的。孔子就骂他说,你这个家伙,年轻时对兄弟姐妹不好,没有友爱,一生之中,又没有值得称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对人生含糊一世,对自己没有交代,年纪活得这么大了毫无作为。说到这里,孔子就用手杖轻轻敲他的后腿,当然不是狠狠的打,妙就妙在敲他的后腿。是老朋友,没有打他的必要,只是打他人生不踏实,腿跟没有落地,作了一辈子人,只是好比无根的草,与土壤同腐而已。这一段是很有名的,后来常被人们所引用。可是有些年轻人不明道理,就抓住中间&ldo;老而不死,是为贼&rdo;这句话骂起老年人来了。

急功近利之徒

下面是结论了。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

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党是一个地方团体的名称,童子是一个年轻人,并不一定是小孩子,将命的&ldo;将&rdo;是带来,&ldo;命&rdo;是命令,就是衔命而来。古人的注解是说孔子叫年轻人去传达命令。我现在的意思和古人不同,认为应该他来传命令。(后面也还是这两个字,可对照。)无论是衔命而来,或是传令而去,不是这段主题所在,没有多大关系,不必多去谈它。主题在有人问孔子,这个年轻人很不错的吧?小小年纪就负了那么大的任务,来传达命令,一定是个能求上进的人吧!孔子答得很妙,他没有说这个意见不对,而只是说,我只看到他在这个位置上,担任这个职务;同时我也只看到他在那位老前辈的旁边走来走去,是个侍从或助手。我只看到这两点,他有没有学问,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如果认真讲,他并不是求上进的,而是想尽办法,找一个出头的机会,并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学问,职务上求经验的人。

孔子这一番话,和这篇一开始的&ldo;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rdo;的话相呼应。这其中许多观念连起来,就是任何时代中,求急进的很多。急进成功了,居于位也,就得到这个位置。不过从历史上研究,全部二十五史,其中凡是少年得志的人,到了中年或晚年,都&ldo;其末之难矣&rdo;。最后结论是好的很少。所以年轻人,多经过一番挫折、一番磨炼、一番努力,到了中年上来,晚年成就比较多。这成就并不一定是官做得大,财发得多,而是在历史、在人生有所交代的成就。历史上的先生大人们都是如此,这就是与前期的困苦奋斗有关。年轻人容易有求急进的毛病,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年轻时都喜欢挤在老前辈前出头。而前辈说我们年轻人如何,就一肚子不高兴。到了中年以上,人家说我们是老先生,也很不高兴,想退回年轻,做不到了。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

未之学也。明人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

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就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的事。孔子并不是不懂,但提问题的是卫灵公这个人,孔子就不答复他。孔子希望他不要发动战争。对侵略的战争,孔子是反对的。所以孔子说对于俎豆之事‐‐俎豆就是行大礼的祭器,以现在的观念讲,代表礼乐文化的真精神‐‐我还懂;军事学我还没学过,对不起,我不懂。第二天就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饿饭,粮食断了,还带了一大批学生。绝粮的种因就在这里。

跟着他的学生,因此病得躺下,起不来的很多。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脸色很难看,跑去对孔子说,老师你天天讲道德、学问,讲了半天,结果怎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君子!君子竟然穷得这么倒楣?孔子说,君子才能够守穷,换句话说,要看什么人才有资格穷,只有君子才有受穷的资格,虽然处在贫困中,还是能够信仰坚定,不动摇。如果是小人,则相反,一穷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干了。受不了穷就不算君子。

讲到穷与不穷,也是很妙的,有些境界是须要修养才能达到的,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点之一。古代历史上这类的人很多。像明朝一位名士(一时记不起名字来了,很抱歉。)是大画家,诗文也非常好,穷得不得了,第二天没有米下锅了,头天晚上还坐在树下赏月吟诗。太太唠叨他:&ldo;明天没有米,还作诗!&rdo;他看看天上的月亮说:&ldo;时间距明天早晨还有好几个时辰哩!明天的事明天管,现在还是看月亮吧,风景太好了。&rdo;这是文人的修养,但是这种文人修养的胸襟、器度,又谈何容易,总而言之,一个人要在心理上构成一个中心思想,自己要有个境界。假使内在没有一个东西,人生是相当空虚的。有事情做,忙的时候不觉得,如果一个人把事放下来,处在清灵当中,就要受不了啦!这个穷还不只是指经济环境穷,人到了穷途末路,上了年纪,万事俱空,儿女离开了身边,老伴也去了,冷清清一个人,的确不好受。这个时候,必须自己有自己天地中&ldo;性天风月&rdo;,自己有自己的修养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做到&ldo;君子固穷&rdo;。

又说一贯

下面等于注解了上面一段。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在讲上论时,孔子对曾参所说的那一段&ldo;一以贯之&rdo;,我们曾经花了很长的时间,讨论了三、四个小时。现在这四个字,不加以申论了。这一段是孔子对子贡讲的。在文字上先解决&ldo;识&rdo;这个字的意义,是&ldo;志&rdo;,也是&ldo;记&rdo;的意思;&ldo;记下来&rdo;,&ldo;记得&rdo;的意思。我们提出来研究的,一再说孔门所讲的学问不是知识,再三强调学问是作人做事;文学、科学、哲学等等才是知识。从孔子这里的话,也可证明我们这个观念是对的。

他告诉子贡说,你以为我的学问,是从多方面的学习而记闻来的吗?(后世所谓&ldo;博闻强记&rdo;这只是知识。)子贡说,对呀!我们认为你是这样来的,难道我们的观念错了?孔子则说,我的学问是得到一个东西,懂了以后,一通百通。孔子这个话是事实,这个东西,这个&ldo;一&rdo;是很难解释的,不容易讲出来的。过去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宋儒解释为&ldo;静&rdo;,要在静中养其端倪。所以后来打坐,儒家、道家、佛家都是这样,静坐中间慢慢涵养,而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标的。什么是明心见性?像上午刚有人问起,什么是佛?我告诉他,佛只是一个代号,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本源。儒家讲善与恶,是人性作用的两个现象。作用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好的就是坏的。那个能使你善,能使你恶的,不属于善、恶范围中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了,就是它,佛家叫作佛,道家叫作道,儒家叫作仁。用什么方法去找?儒、释、道三家都是从所谓打坐着手,在静中慢慢体认,回转来找自己本性的那个东西,就叫作&ldo;一&rdo;。老子也叫它作&ldo;一&rdo;。再讨论下去就很多了,就属于纯粹的哲学范围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爱有余温,唯情可存  穿越农家之妃惹王爷  完美偶像  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  废柴美人每天都在崩人设  同居拍档  被抱错的姐姐回来之后  第一神相[娱乐圈]  重生之科技兴国  重生八零小富婆  神医无双  掌上娇宠[重生]  我在等风也等你  位面商城:我靠囤货成了团宠  慵来妆  怀崽后,沙雕霸总非要和我结婚  老公是个女儿奴[穿书]  毒医农女之田园太子妃  给我乖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