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大公司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可是多数德国人更乐于享受生活,每年去意大利度半个月或一个月的假期。家里除了水管还有接啤酒的管子,许多德国人真是拿啤酒当水喝。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欧洲人颇为“能屈能伸”。Mikeal是瑞典人,学通信的博士。他原来工作的通信公司不景气。现在Mikeal每天仪表整洁、心情愉快地开旅游大车,他很高兴“这份工作更加稳定”。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以前多是来观光的,现在来工作的也不少。林立的英语培训学校里都挤满了打临时工的老外。以前遇到过一个来自加拿大的老师,大概以前在国内也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做过许多种工作,也去过很多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以乞讨为生,而且觉得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北京的一个英语学校里工作了两三个月以后,他攒够了钱,就买了一辆摩托车,说要一直开到印度去游历。

香港这个地方

每个地方的人生活真是大不同。可以拿最近的香港为例。

到香港的酒店,你会一下子被华丽精致的感觉击中。繁华、夜夜笙歌、来来往往的精彩人物、忙碌,一切让你舍不得停下来。“只要在这个星球,约在哪里都可以”,在香港地铁站里曾挂着这样的大幅广告语。这是一种很有勇气而且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世界很小。华人聚居的新加坡、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亚,已经来往得再熟悉不过,同时还可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游走欧美。香港人其实是很理想的中国人的状态,中西合璧——传统的东西保留得那么好;西方的东西如果好,就直接拿来用,但并不觉得洋人有多么了不起,“中环的门缝里扫一扫就有一大堆”,没看见香港电影里总是拿洋人开涮吗。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必须非常smart(聪敏),那么会过得很好。没有人会照顾你,如果适应了行色匆匆的环境,那么也会觉得很好。

若有人问“香港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他的答案:自由港,中国人心目中的外国、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东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描述的“姑妈的屋子”也可以用来形容香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地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现在的香港,高科技的建筑耸立于古老的庙宇之间,西化得这么厉害,可老传统哪儿也没这里保持得那么多。

香港独有“丝袜奶茶”。在香港喝咖啡,永远加了太多的奶与糖,让人感叹“确是在中国呀!”“饮茶”时吃广式点心,就想起周润发曾扯着嗓子唱:“叉烧包呀叉烧包……”

前港督府、汇丰银行总行所在的中环是昂贵的代名词。亦舒笔下“高贵的中环名店”是绝不打折的,摆卖着世界顶尖级的名牌,只伺候那些最有品位和实力的客人。旺角、油麻地一带有很多的露天市场,古旧的街道,在晚上逛去,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香港故事”。卖的东西都是真真假假的各式“古董”、外国人喜欢的宽大的丝绸袍子、还是各种印有香港字样的T恤衫、纪念品。在著名的浅水湾海滩附近的赤柱,古老街道上摆卖的“中国东西”真是比任何地方都要丰富,更“像中国”。西方人也许以为这就是东方、这就是中国了;而中国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属于过去记忆:色泽富丽的鸟形漆器、檀木箱子、玉簪、软缎的小荷包……一些离岛上如大澳渔港还保留有传统的水上棚屋,十分趣怪。村里古老的房舍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海边用许多大缸做虾酱,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无间道》里出现的大屿山青铜佛像的确非常壮观,汽车还隔得很远,绕着山路,经过碧湖,就看见远处山峦之间我佛端坐莲花,如生天地之间,心中充满了景仰之情。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露天青铜佛祖坐像。站在佛祖端坐的一瓣莲花的阴影下,已觉安然受到了庇佑。上面是纯净的蓝天,下面是浩瀚的大海,隐约可见几处小岛,颇有“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况味。

在香港可以去一些老街里看粤语大戏,戏院门口赫然摆着好些捧角儿的花牌,“角儿”们叫“新剑郎、陈好逑、赛麒麟、林宝珠……”,诸如此类的名字。后台供着神龛,烧着香,好像仍在《胭脂扣》的年代。

街角,一个颤巍巍的老头儿也开个“两替”店,给游客换人民币和港币,赚一点差价。每天有大量的大陆游客在香港街头的诸多“两替”店换钱,不用担心假钞。可是这些“两替”店的汇率并不一样,相隔五步远的两家店可能会有一两个点的差额,工作日与周末的汇率又不一样,甚至上午下午汇率也在变化。你能从最末端感受到快速的经济脉动。开店的老头儿已经那么老了,可是还挺“门儿清”。想想战乱年代,只是手帕里包着两小条黄金,其他再无长物,夫妻俩拖儿带女来到这陌生的地方,没有房子、也没有朋友关系,还不是挣扎着活下来。后来买房子置地,还把生意做得很大。这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值得学习。到老了也要自坚自强。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培养一种趣味

伟大的灵魂也曾隐藏在平凡琐碎的生活当中。作曲家亚历山大•;伯罗丁在谱写《伊戈尔王子》的时候,他正在圣彼得堡的军事医学院中当化学教授;诗人弗农•;沃特金斯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斯旺西的一家银行工作;T。S。爱略特写出《荒原》的时候还是一个银行官员,他着装得体,每天9:35上班,下午5:35下班,每四周有一个星期六加班,与其他人一样。

八小时人人都在工作,可是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当你充分地享受个人爱好和趣味,也许最终会成就一个完全不同的你。

八小时的“阴谋”

工作的时间法定是每天八小时。这绝对是个“阴谋”。公司里基本上实行“朝九晚六”,就意味着有九个小时要呆在工作单位。当然其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不过乏味而紧张的工作餐多数时间是凑合而已,并不放松。就算你能在时针刚指向六点的时候就跳起来利索地下班,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还要花至少一个小时回家,早上上班的路程当然也是一个小时。除非你不买房子,能随时租住距离公司最近的房子。否则没天花在上下班交通上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都不止。工作好像总也做不完,很多时候还要带回家赶工。算一算,每天我们至少要为一份工作花上十一个小时,再加上不定期的额外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晚上回家时从车窗望出去,天色已经黑了,回到家还要忙碌一番,胡乱弄出些东西来果腹,日复一日,真是让人绝望。

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也划分出了不同人的社会身份。除了不同的工作会带来不同的薪水;有的工作每天能感受刺激,有的却十年如一日没有波纹。许多中国人还在为坐一次飞机而感觉奢侈的时候,一些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们却在为一周飞六次而苦恼。某航空公司曾劝一位超级VIP客户减少飞行的次数,说他乘机的频繁程度都超过安全几率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被称为张律师、李医生、老崔或者小王,这是我们的“社会标牌”。标牌会给有的人带来莫大的自信心。

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自己的工作。正所谓“干一行厌一行”。要从别人口袋里赚来钱的事情总是有外人不知道的腌月赞。报社的总编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靠文字吃饭,觉得工程师多清高,反正靠技术吃饭,不用看人嘴脸,或者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也不错。可是普遍被认为社会地位高、待遇也很好的医生却是自杀率最高的职业。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也许你觉得自己非常特别,可是总是在和一群平庸的同事干着同样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别人眼里,你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而已。这真让人痛苦。不要被一些公司金字招牌吓倒,每个地方都是一样,进去之后发现入了门之后一切都很简单。世界上大部分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工作,只要给你机会,你也能做。国内那位曾经最著名的女性职业经理人,在刚进入那家著名的外企时不过是个扫地打杂的。后来仰慕公司那些“高级人才”的翩翩丰姿,才努力说服经理让自己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班,后来居然可以做到中国区的总经理。据说还有一位报社的女主编,以前也是清洁工,一天扫地时在地上捡到一张新闻发布会的邀请函,偷偷去参加,从此开始记者生涯,一路做到总编。外企大量进入中国后,学外语和技术的人都纷纷过上了好生活,而许多名校毕业的文科生多半在一些老单位捱日子而已。可是也不用迷信。科技界的第一女CEO——惠普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娜的学士学位是在斯坦福大学念的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后来却一直在IT行业最著名的公司AT&T、朗讯工作,现在能在惠普领导众多的商业和技术人才。这些扯得太远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励志,教你如何在工作中成功,那需要一点运气。

你应该在自己的时间里干一点特别的事情,以区别于你的众多同事。毕竟大多数的人不能所心所欲地丢掉工作,像小说里一样,说一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就可以辞了职,跑到欧洲去度假。但是人人都日日恐惧自己变成了一颗螺丝钉,二十岁能看到五十岁的模样。美国的探险家们太幸运,可以找到国家地理杂志这样一个能满足他们疯狂的兴趣又有丰厚金钱支持的工作。忙碌起来工作就是全部的生活内容,或许你没有时间想其他的问题,可是晚归路上听到的一首老歌就会狠狠地击中你的心,让你感叹年少时候的意气风发。

工作是让一个人稳定于有规律的生活的保障,不应放弃。有一份工作让你知道每天可以有什么地方去,有时候你会觉得受益于此。文学、艺术、音乐这些东西会让你暂时逃开平凡,感觉到清高。法国人热衷于旅行,工作倒反倒像是附属于他们环游世界的目的而存在,他们有世界上最多的法定假日可以奔往各地。有的人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一本书,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写。禅家说:“开悟前,挑水担柴;开悟后,挑水担柴。”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工作之外的隐秘的小小喜悦会让生活亮色许多。

不做“沙发土豆”

一般人的生活其实相当的乏味单调。往电视机或电脑前面一坐,时间哗哗的大段的溜走。只要一看电视,你就什么也干不了。这是一种懒惰的惯性,坐在沙发上,哪怕节目十分无聊幼稚,你也会不停地换台,不停地搜寻勉强可以一看的节目,按下关闭键显得那么困难。很多的人在工作以外都是这样的“沙发土豆”。黄金般的周末,多半也在不愿意起床、懒得梳洗、不想出门中胡乱度过。

所有人都在抱怨没有时间,真的有时间的时候又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只是习惯性地想到睡觉和“机械运动”——看电视、玩一款熟得不能再熟的电脑游戏,顺手就打开了。事后又觉得懊恼,心情愈加沉闷。

闲暇时间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为了打发时间,也应该培养一门高雅的趣味。本来玩就是玩,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可是我们心里总有一根隐形的杠杆,自动划分什么是“健康、向上的”,哪些又是需要改变的颓废习惯。例如一般人认为看书于身心比较有益,而老是玩电子游戏连自己都有点过意不去。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中年男人,外加一罐啤酒,其他什么也不干,让人感觉很绝望。你可以研究28星宿,在家中露台上架一架最专业的天文望远镜,时时夜观星象;也可以闲时研究《本草纲目》;学习古瓷修复;一位在一家欧洲公司的首席代表在业余时间养殖热带水草……这些爱好多么奇突有趣,也让人刮目相看。

有位女士说有太阳的早上自己会放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曲子醒来,浑身充满了高昂的情绪;阴天的早上则放忧郁的日本音乐,这种哀愁像雪天里饮清酒。还有一位女士会在商务谈判时为客户播放贝多芬的音乐。真是有创意。

双倍人生

有一门业余爱好,有的人甚至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如同开始提到的爱略特,后来的人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职业,他因为写作而著名。

有的人在八小时的工作遭遇障碍的时候,反而在业余爱好方面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会决定人生全部的成败。有的人看得到的人生方向只是“升职晋级”,久而久之不成功就觉得生活灰暗一片。其实你只要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不管是为不知名的小公司工作还是个人职务上乏善可陈,业余时间你还有别的寄托,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总之是进可攻,退可守。岂不是很好?

“双面生活”有时候让人感觉很酷,看到身边同仁的时候有一种超脱的快乐,觉得自己总是比他们要多一点点东西。如果你业余时间喜欢赚钱也可以呀。普通的教师在晚上居然是炒股、炒汇的资金运作高手,在其他老师抱怨清贫的时候你可以随手拿出一笔钱来改善生活,也会更乐于白日里“高尚”的教书工作。一位基金经理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一种古代文化,他不需要用它赚钱,因为本职工作已经让他赚得够多的了。可是这项爱好使他成为一个谈吐有趣,受欢迎的人。人类天生就对古文明、外太空、未来等永恒的主题抱有强烈兴趣。

人生是需要这种适当“切换”的。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

我最好的朋友告诉过我一个悲哀的故事,但后来想一想这个故事其实也不算绝望。一个年轻女人和她的丈夫,俩人挺恩爱的,没有孩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北京的,过得还不错。可是不幸的是几年后女人查出来患了一种不治之症。经历了初闻消息的巨大痛苦之后,他们决定无论如何两个人要在一起。于是俩人把他们在北京的房子卖了,卖得50万元人民币;工作也辞掉了。一起回到南方某个小城市的老家,开始悠闲地过生活,在小地方一个月500元就够吃穿了、租一间房子一个月只需要100元。他们很有可能会幸福、恬淡地过上好几十年。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很快;有些疾病即使目前还无药可医,也有技术可以使病人活下来;而且人的自身潜力也是不可限量的,自己战胜癌症的例子也时有听闻。在美国,从1960年以来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心脏病死亡率从1950年以来几乎下降了23;爱滋病现在还无药可治,但是通过治疗,爱滋病死亡率在1997…2000年间降低了50%。

每个人都在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决定是被迫下的。例如突然有一个去外地工作的机会,一位在这个城市伤心的人会很高兴地就去了另一个城市,新地方的生活或许会带来新的际遇;而有幸福家庭的人可能不会去,为此还不得不从现在的公司辞职,而要开始麻烦地寻找新工作。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要不回的冰箱  曾仕强-透视灵魂看人生  功夫皇帝之流氓本色  成功大师精妙口才术  猎户家的夫郎不听话  大洋上空的鹰  站哥总拍到意外现场  前程似锦  娇气炮灰的训犬手册 [快穿]  做人做事好心态  职场不相信眼泪  极地失温  我心悠悠  虐文女主拿了反派剧本  谁让她进入副本的?![无限]  出发,和每个人谈一次梦想  他说他没钱  怀崽后养老金不够了  活出意义来 维克多·弗兰克  暴雨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