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曾国藩的正面与反面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弟数与书而不一答,盖嫌其太直也……诸君以狂直目我,冤哉冤哉。

然而问题是,左宗棠的脾气极差,眼光却是极其高明的,不久,曾国藩的湘军于咸丰四年年底果然大败于江西湖口。太平军烧毁湘军水师战船百余艘,冲上曾国藩座船,杀死他的管驾、监印等官,尽获其文牍。曾国藩仓皇逃跑,&ldo;呼救无从&rdo;,又一次试图投水自尽。太平军湖口之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西征的整个战局。至此,曾国藩沿江东下的攻势被瓦解,迅速占领江西的计划也被粉碎了。

因此一败,曾国藩内心更推崇左宗棠,而左宗棠更看不起曾国藩。不久,曾国藩移兵江西,步入危地,又与江西官员相处不睦,处境极为困难。左宗棠在与朋友的书信中,一直不忘津津有味地讥评曾国藩的表现。咸丰六年十一月十四日致胡林翼信中说:&ldo;涤公方略本不甚长,而事机亦实不顺利。闻有西安将军衔命来江之说,恐此后日益为难。见与江西大僚构衅已深,倾之者多,将来恐同归于糟而已。&rdo;又说:&ldo;涤公年来意兴索然,于人材罕所罗致,所部杰出者颇少。&rdo;此外还有&ldo;乡曲气太重&rdo;、&ldo;才亦太缺&rdo;、&ldo;于兵事终鲜悟处&rdo;(皆致胡林信中语)等恶评。说到极处,左宗棠更认为曾氏用兵呆滞,&ldo;非办贼之人&rdo;,以为曾氏之才不足以平定太平天国,要拯救大清王朝,还需要别人出手。

骂归骂,左宗棠的大局观却一直非常清晰。他十分清楚如果曾国藩彻底失败,天下大势将更不可为,所以一边讥评曾国藩,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对湘军加以救助。当石达开突入江西后,左宗棠担心江西全局因此而溃,祸及湖南,他说:&ldo;吾为涤公危,亦为吾乡危&rdo;,因此向湖南巡抚骆秉章建议迅速支援江西:&ldo;以时局论,固无有急于援江西者。&rdo;在左宗棠的主持下,湖南派出刘长佑速带援军于咸丰六年初赶往江西,救曾国藩于危难之中。后来又陆续派刘腾鸿、曾国荃、周凤山等军东援江西,并在接济军饷方面给了曾国藩以慷慨帮助。两人的关系因此又多云转晴。左宗棠的恶评当然或多或少会传入曾国藩的耳朵,曾国藩却没有过任何反驳或者辩白。他把这些话默默地咽了下去,对左宗棠仍然一如既往地推崇。咸丰六年,曾国藩老弟曾国荃在湖南募兵,写信给哥哥讨教用兵方法。曾国藩写信给他,让他多听左宗棠意见:&ldo;一听骆中堂,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rdo;可见他对左宗棠才干的绝对信任。

曾国藩把左宗棠那些刻薄入骨的话全部默默咽下,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过人的修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左宗棠对曾国藩军事指挥才能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他用兵的长处在于大局观好,老成持重。曾国藩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ldo;结硬寨、打呆仗&rdo;闻名,他打仗第一要求是&ldo;稳&rdo;,在行军、扎营、接仗等各个环节,都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强调:&ldo;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rdo;(《孙子兵法&iddot;形篇》)曾氏深得此旨之妙,他力戒浪战,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他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

但凡事过犹不及,脚踏实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兵者诡道也,有一些特殊形势下,也需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在这样的时候,曾国藩身上的弱点就显露出来了。他从来不敢出奇兵,用奇谋,因此错失过许多好机会,许多时候事倍功半。

比如后来在咸丰十年初,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苏州常州失陷的时候,本来曾国藩有迅速扩张势力,一举包围天京的可能。当时苏浙两省大半都已经沦陷。胡林翼写信给曾国藩,替他出主意,劝他不要再围攻安庆,而是趁苏省残破,旧有的文武大员下落不明之时,直接以能干任事的李元度、沈葆桢、李鸿章、刘蓉等人分领苏赣浙三省的巡抚等职位,利用这些地方的丰厚饷源供养军队,分南北西三路跳过长江中游,直接向南京展开包围。应该说,这是一步奇招,多少有点冒险,却也有七成以上的胜算。左宗棠对这个建议也举双手赞成,认为江南大营的溃灭,给了湘军以大发展的极好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曾国藩听从胡林翼的建议,也许苏常沦陷以后的江南大局,不必要三年之后方能逐渐改观。

然而曾国藩对平定太平天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那就是&ldo;稳扎稳打、步步为营&rdo;、&ldo;先取上游,再规下游&rdo;。从长江上游向下打起,一个一个城市拔钉子,直到攻下天京。不管胡林翼如何激劝,曾国藩就是不为所动。这令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扼腕长叹。

曾国藩平生长于自省,因此对自己用兵的长与短,心里也很清楚。同治五年,曾国藩剿捻欠效,在《病难速痊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折》中就这样谈到自己的用兵问题:

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此臣之所短也。

百余年以来,中国人对曾国藩不断进行神化,把他塑造成了事事完美无缺的圣人。事实上,曾国藩凡事都追求最扎实、最彻底,固然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却也大大影响了效率。左宗棠却总是在寻找效率最高的途径,在适当的时候,他绝不害怕冒险。因此,两个人的军事思想经常发生冲突。左宗棠批评&ldo;涤相于兵机每苦钝滞&rdo;,确有七分道理。

第二节第一次断交

截至咸丰七年以前,虽然曾左二人的关系时晴时阴,疙瘩不断,风波迭起,但是与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与左宗棠的那次大冲突相比,一切都无足轻重了。

咸丰七年前后是曾国藩生命中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之一。此时他创立的湘军已经转战三载,屡立战功,但是处境却越来越尴尬:由于皇帝对他抱有防范心理,不肯给他以督抚地位,使他领兵三载,一直孤悬客处,用兵、用人、用饷无处不难。特别是在江西期间,由于手中没有行政权力,虽然湘军为保卫江西终日苦战,仍然被江西通省视为额外负担,始终受到官僚大吏们的排挤和刁难,可谓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饱受欺凌,郁愤满怀,心力交瘁,走投无路,精神几近崩溃,以至在与刘蓉的信中说出了这样的话:

所至龃龉,百不遂志。今计日且死矣,君他日志墓,如不为我一鸣此屈,泉下不瞑目也。

恰在此时,一纸家书传来,曾国藩父亲于咸丰七年二月四日去世。得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如遇大赦。他迅速把军务交给他人,给朝廷发去一封陈请开缺的奏折后,不待皇帝批复,即于二月二十一日起程回家,为父亲办理丧事去了。

作为领兵大臣,擅自离开军营,是一件严重违反军纪的事。一贯以忠贞自誓的曾国藩在军事危急之际做出这个决定,确实显得有些不负责任。但曾国藩此举,实属迫不得已。他是想通过此举,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也想借这个机会,向皇帝申明自己所处&ldo;极不得位&rdo;的真实处境。咸丰皇帝虽然颇为震怒,但是他对曾国藩的艰难处境心知肚明,加上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湖北巡抚胡林翼不断为曾国藩说情,遂传旨给假三个月,委军一事免于追究。朋友当中,胡林翼、吴敏树等都对曾国藩的举动表示了理解,多次去信对曾国藩加以安慰,吴敏树在信中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清]重生之反派女配  皇后有个造梦空间  截胡  凤凰落地不如鸡  封敛雪印  宫女她每天都在社死的路上  藏住满分甜  史上最怂阿飘  将军夫人她人美路子野  甘味橘  我捡破烂就能变强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辉煌三国  清城月  高武:我以仙法护华夏  穿成霸总的娇气包闺女  三线玩家  可以给我你的校牌吗  喜欢你不是两三天  反攻[星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