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ldo;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rdo;(《论语&iddot;述而》)。孔子编订《尚书》以尧为,&ldo;祖述尧舜,宪章文武&rdo;,解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王政治。一方面,孔子主张仁政,一方面主张明德慎罚,以刑佐教。孔子曰&ldo;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rdo;,六官就是《周礼》中的治国政的冢宰、管教育的司徒、司礼(礼法、祭典)的宗伯、司兵(军政)的司马、主刑(诉讼、刑罚)的司寇、主土木的司空。此外,孔子&ldo;志在春秋&rdo;,并认为《周易》中有&ldo;古之遗言&rdo;。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ldo;微言大义&rdo;。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ldo;孔孟之道&rdo;。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ldo;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do;。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但是因为&ldo;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do;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ldo;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do;,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主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ldo;性善论&rdo;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ldo;仁、义、礼、智&rdo;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ldo;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rdo;。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秦焚书坑儒之后,除《易经》外,儒书基本绝迹,靠儒生的记忆背诵才流传下来。汉朝时,五经通过年迈的儒者得到复原,以汉隶书写,称今文经学。但后来在孔子故居发现隐藏了一部分儒经,以孔子时代的蝌蚪文记载,刘歆做了很大整理,称古文经学。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经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但其后经学家郑玄基本统一了今古文,今古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的争议被平息,至宋朝,朱熹对《大学》文本作了修正,但被其后明朝的王阳明所反对,并推崇古本《大学》,于是又开始流传古本。明太祖朱元璋曾欲对《孟子》进行删节,但因遭到臣属以死要挟的强烈反对而放弃。直至清末,时局动荡,人心思变,疑古之风日盛,今古文之争又起。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但又被其后的学者所驳斥。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
儒家在先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后,在秦代和汉初,又遭统治者排斥,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ldo;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do;的改良主张。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中的异端。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五四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历经两千五百年依然传承在华夏并多次引起&ldo;热议&rdo;的思想学派,也就是儒家了。抛却那些不同时代赋予的政治色彩,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就是:智信圣仁义忠,孝友睦姻任恤。
第三章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1.古希腊哲学与百家争鸣
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在古代的东方。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哲学发展的我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先秦诸子百家,正如西方的整个哲学发源于古希腊一样。黑格尔说:&ldo;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rdo;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与发源于希腊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而近年来,最受中国学者关注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对比。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10倍速影像阅读法技巧 牛根生如是说:中国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 我真的不是他粉丝[娱乐圈] 梅夫人的生存日记 男配光环[快穿] 别再摸我翅膀啦 复制初恋 三胎后七零娇妻怒了:说好的寡妇呢 好想吻你哦[娱乐圈] 重生之忠犬男友逆袭记 [三国]一统天下 一位大学教授的幽默智慧课堂 杰出青少年的9大能力 穿成喵后爷成了金手指[末世] 男神拥入怀:深爱99天 天下枭雄 家破人亡后我嫁给了权宦 爱你无悔 寡人不举(重生) 7S倍速考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