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结构在1934年发生了根本性动摇。1933年,陶尔斐斯为谋求避免德国纳粹革命的影响,便如法炮制,采取了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常用的步骤,暂时停止了奥地利议会政府的活动,奥地利独裁制的忠诚支持者是施塔伦贝2
格的祖国保卫团,这个组织接受意大利的津贴,是奥地利的亲意派,正如奥地利纳粹党是奥地利的亲德派一样,陶尔斐斯自己也谋求意大利的庇护。在1934年2月,通过短暂的内战,他镇压了社会民主党人,终于把奥地利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他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和鼓励,后者对奥地利的社会民3
主党人也很不满,因为他们揭发了希尔滕贝格的丑闻。一个月以后,奥地利4
便同意大利和匈牙利签订了罗马议定书,规定了在政策问题上的相互协商和经济上的合作。这是意大利对其多瑙河卫星国的政策获得的成功,防止了组1
成一个反对德国的共同阵线。21934年7月,当纳粹党在奥地利发动暴动并杀害了陶尔斐斯时,意大利在意奥边界上部257署了四个师,宣称它要保卫奥地利的独立。这是两次大战之间意大利威力在东欧到达顶峰的时刻。此后3
由于它在非洲和西班牙浪费兵力,它的力量便趋向衰退,等不到四年,它就只能接受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
可是,法国和意大利争霸东欧还有最后一次的暴力行动。法国在1934年的政策集中在建立与意大利的和好关系以对抗德国,这就涉及解决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宿怨。南斯拉夫颇为恐惧地看到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控制加强,这是同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就形成了从三方面包围南斯拉夫的威胁,就象后来德国相继包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那样。南斯拉夫在1933年和1934年7月先后声明,如果意大利军队进入奥地利,南斯拉夫军队也将跟踪而入。法国想与意大利达成谅解的企图促使法国和南4
斯拉夫之间的关系也趋向冷淡。1934年10月,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国王乘
1《概览,1933年》,第208‐221页;参阅贝洛夫,i90‐91。
2《概览,1934年》,第435‐436页。
3同上书,第456‐467页。
4见h&iddot;塞顿-沃森:《东欧》,第376页。
1《概览,1984年》,第487‐507页。
2《概览,1933年》,第205页注3。
3同上书,第471‐475页。
4同上书,第341页,第475‐476页,第556‐557页和注。
船前往马赛会见法国外长巴尔图,就在那里遇刺了。他此行的目的也就随着5
他的死亡而消逝,不管他此去是要告诫法国,在保卫奥地利的任何国际安排中南斯拉夫必须与法国、意大利享有同等权利,或是要把巴尔干公约的前景告知法国,或是与巴尔图计划的东欧公约有关。这次暗杀暴露了意大利的巴1
尔干政策的本质:这是意大利和匈牙利庇护克罗地亚恐怖主义者的果实,它是在意大利和匈牙利的领土上组织的,谋害后意大利又拒绝引渡帕韦利奇或将他交付审判,案件的曲折说明了对南斯拉夫的攻击是统一行动,因为凶手2
本人就是&ldo;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rdo;的一名保加利亚成员。法国关心的是要防3
止国际反响,深恐危及它自己、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和好关系。因此它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要它别控诉意大利,又争取到使意大利不袒护其卫星国匈牙利作为交换条件,这样国联行政院才取得了一项妥协方案。4
5同上书,第537‐577页。
1《概览,1984年》,第538页。
2同上书,第560‐561页。
3见斯怀尔:《保加利亚的阴谋》,第33‐34页,第291‐292页。&ldo;在意大利和匈牙利接受训练并杀害南斯拉夫亚历山大国王的克罗地亚人和马其顿人代表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最高的恐怖主义专门技术水平&rdo;。韦斯特:《黑羊和灰鹰》,i365。
(八)德国的优势
东欧本来就又弱又分裂,经过十年的波兰帝国主义、意大利的干涉和马其顿的恐怖主义,东欧又进一步削弱和分裂,这就为德国的扩张准备了成熟的条件。纳粹革命对外所引起的波澜首先是干扰了波罗的海和多瑙河地区,德国自己就是这一地区的大国;然后又影响到巴尔干半岛,德国和巴尔干国家之间还隔着两层或三层中间国家。意大利一手倡导的国际革命恐怖主义传到了德国手中,就被使用得更坚定更有针对性了。法国本来为应付这一类事故在东欧设计的法国联盟体系立即遭到歪曲并很快被破坏。因为德国的复兴引起了一场外交革命,这场革命引进了苏俄以代替波兰作为西方国家抗衡德国的力量;于是波兰自己便解除了被包围的忧惧,罗马尼亚解除了来自俄国1
的压力,南斯拉夫解除了来自意大利的压力,小协约国的瓦解就这样开始了;2最后促使意大利追随德国,东欧与西欧隔绝。
受到纳粹革命威胁最直接的国家是奥地利和波兰:奥地利是因为德奥合并乃是希特勒政策明白宣布的目标;波兰是因为德国从未默认其东部边境领1
土的丧失。但波罗的海的外交革命是颇不寻常的。对波兰来说,纳粹主义是一种颇为模糊的现象。它提供了一个分裂波兰敌人的机会,因为德国新政权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它废弃了曾为魏玛共和国外交政策基石的德国与苏俄的谅解。纳粹主义对波兰表示友好,不仅在德国是这样,在纳粹党于1933年5月取得政治控制的但泽也是如此。2而且,毕苏斯基对俄国的仇恨甚于对德国,他的不文明的波兰政权和德国纳粹政权的反动和反共等方面似乎有相似之处。在1933年3月,后来又在11月,毕苏斯基向法国建议对希特勒采取军事防范措施,法国没有接受。3这条可供选择的路走不通,波兰就于1934年1月和希特勒签订了一项十年互不侵犯条约,法国在东欧的体系首次出现了裂缝。4波兰和德国恢复友好所造成的后果立即对波兰的邻259近国家产生了影响。第一个后果是,波兰恢复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敌视,这就使波‐德条约看来象是包括了波德之间的一项谅解,即两国对它们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收复领土要求是都感满意的。第二个后果是促使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进行5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偏执将军不装了[双重生] 狄夫人生活手札 穿成年代文娇软女配 轻易放火 余辉探案之双面人 南瓜马车灰姑娘 兽人之穿越时代 鬼道 原始世界摄政王 穿成虐文女主我氪金成神 蜜汁炖鱿鱼 死神实习中 神之左手[密室前传] 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 地师后裔 很想很想你 一咬定情:异能萌妃,抱一抱 至此终年/只要我们在一起 女配专治不服[快穿] 待到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