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三国演义名将之死 > 第155章(第1页)

第155章(第1页)

一场惨败(1)

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亲率蕃、汉兵三万,进攻大食。此次行动唐军的参战人数,各个史籍记载的口径很不一致:阿拉伯史籍说是十万,《通典》说是七万,《段秀实别传》(此书早已失传,司马光引述)说是六万,《旧唐书》中是三万,《资治通鉴》则记载为两万。但无论数目差别如何巨大,人员构成都没有疑问:除了安西都护府的汉兵,西域盟国只有宁远与葛逻禄所部参加,后者又临阵易帜。可见唐军当时是何等的众叛亲离。  唐军以步兵为主,步骑配合,但步兵也都自备乘马,到达战场后才下马列阵作战,因此开进速度很快。高仙芝指挥所部,翻葱岭越沙漠,经过三个月行军,深入大食国境七百余里,到怛罗斯城(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与大食军遭遇。  城中已有大食军队千余人驻守。高仙芝指挥部队攻城,五天不克。此时大食援军赶到,两军随即在怛罗斯河两岸列阵决战。唐军野战经常采用&ldo;锋矢阵&rdo;,手执陌刀的轻装步兵冲锋在前,接着是步骑配合突击,最后有弓弩手仰射。陌刀队列阵时&ldo;如墙而进&rdo;,排山倒海,肉搏时左右开弓,更见威力,猛将李嗣业便因善使陌刀而闻名;骑兵轻装与重装结合,主要使用马槊和横刀。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工匠们用灌钢法取代百炼法,制成的战刀更加锋利;唐军还抛弃了魏晋时期沉重的具装铠,采用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轻但防护能力更强;相对于阿拉伯人而言,可能弩才是唐军的独门暗器。秦军便以弩而闻名,但唐军的弩比起秦军,射程与威力都有极大提高。当时共有擘张、角弓、木单、大木单、竹竿、大竹竿和伏远等七种弩,射程与力量各有区别,分别装备步兵与骑兵,前面两种是轻弩,后面五种是强弩,用于攻城。高仙芝此次可能还动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用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放置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一旦射出,&ldo;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rdo;。  除了地利与人和,大食的主要优势,一在于骑兵,因为他们有世所公认的良种马;二在于弯刀。杜甫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在其中称赞&ldo;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rdo;,可见这种武器的知名。  双方旗鼓相当,因此战况激烈。关键时刻,葛逻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军队联手,展开前后夹击。大食的重装骑兵猛攻唐军中军,唐军大败,&ldo;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rdo;。高仙芝本想收拾残部重振旗鼓,但李嗣业见大势已去,劝其退兵,高仙芝随即乘着夜色落荒而逃。由于道路阻隘,宁远国主拔汗那部众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动弹不得。此时李嗣业奋起大棒,连人带马一通乱砸,打死一百多名盟军士兵,这才为高仙芝杀开一条血路。  李嗣业的做法,让其同僚、别将段秀实颇为齿冷。他说:&ldo;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rdo;李嗣业大为羞惭,随即率领陌刀队殿后,挡住追兵,收拢残部,&ldo;得俱免&rdo;。回到安西后,他向高仙芝隆重推荐段秀实,高仙芝遂以&ldo;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rdo;。  此二人作为高仙芝的重点培养对象,跟封常清一样,后来都为历史增添了光彩与生动。  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怛罗斯之战只是唐王朝对外战争中的一次普通战例,没什么了不起,军事教科书上少有收录;但如果考虑到地缘政治格局,其影响则非常深远:唐朝丢失了中亚地区几乎所有的羁縻府州,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在典籍中出现的国家都转而臣服于大食,再加上不久后爆发安史之乱,唐朝无力西顾,逐渐退出西域;大食占据中亚后,实力不断增强,也使得伊斯兰文化在该地区扎根,影响最终超过了华夏文明。被俘唐军中的造纸工匠,也将造纸技术传到了西方。  高仙芝的个人命运,也因这场战役的失败而发生变化:他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的职务,入京担任右金吾大将军,节度使一职由王正见接替,封常清出任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次年也就是公元752年,王正见死,封常清以安西副大都护的身份,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实际行使节度使职权。又一年,也就是公元753年,封常清出兵攻击大勃律。唐军屡战屡胜,进展顺利,他本欲乘胜追击,但段秀实看出其中有诈,劝阻道:&ldo;虏兵羸而屡北,诱我也。请搜左右山林。&rdo;封常清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最终&ldo;大破之,受降而还。&rdo;

一场惨败(2)

天宝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54年,诗人岑参再度出塞,出任封常清的判官。他有时总理府务,有时奉命外出考察。当然,考察报告也用诗歌的形式完成。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是《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从题目看是交差的公文,从内容看又是上等的诗歌。  封常清在安西的征战,史书上要么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可见无论规模、影响或者巧妙程度,都不及其领导高仙芝,但在岑参笔下却恰恰相反。几乎找不到他写给高仙芝的有影响的作品,而封常清的活动,却经常成为他的创作素材,并且都是唐诗中的名篇,不知道这是否跟封常清也有文才、曾任判官有关。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有这样的句子: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主帅封常清出征,身为判官的诗人不能随军,要留在后方处理府务。他前往轮台,既是送行,也是壮别,并赋诗纪盛。聊聊数句,封常清之军威庄严,便如在眼前。这自然是好诗,但相形之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影响更大。最初其题目中并没有&ldo;封大夫&rdo;字样,那是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添加的。当然与事实并不矛盾,这首诗确实也是献给封常清的送行之作。诗曰: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我经常这样想,即便封常清寸功未立,他能激发岑参写出这样的名诗,难道不也算是莫大的文化贡献么?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误以为和乖戾元帅在一起后  路人甲抱走虐文女主[快穿]  北境战神  来互相伤害啊  穿越之妇道  狂暴总裁的试婚萌妻  童氏百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我喜欢的你都有  [七五同人]小侯爷的七年科举五年开封之路  她病得不轻  鬼咒  蔚蓝  投喂病弱男配  表妹万福  捕风  嫡女重生记(上)  权少的冒牌娇妻  风流校医  刚毕业校花就让我当奶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