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三国演义名将之死 > 第164章(第1页)

第164章(第1页)

淮西兵变(1)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借鉴自身经验当然应该,但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常识,那就是上回的教训未必一定能成为下次的经验。股市中很多亏损惨重的散户,都是吃了将教训当做经验的亏:上回不该割肉的,这回不再割肉,结果被套死;上回套死的这回想要壮士断臂,结果发现肉割在地板上。  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散户。  赵匡胤能成为宋太祖,完全靠手中的枪杆子。因此他上台之后,对此极度警惕。除了杯酒释兵权,还采取很多措施重文抑武。唐朝每年科举取士,不过录取二三十人,还不马上授官;宋朝每三年放一次进士,最多的超过四百,都有官职不说,另外还有很多不需考试的所谓&ldo;恩科&rdo;;他优待文士,甚至还有密约:据《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曾经给后代立下规矩,这个规矩是内廷绝密,只有皇帝自己掌握,即所谓的&ldo;宋太祖誓碑&rdo;。它有两项内容:保护北周皇室柴家子孙;不杀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人。之所以要保密,制度设计是既想保持言路畅通,又避免文人与言官跋扈。  靖康之变时的学生运动领袖陈东,在赵构即位之初,曾经上表指责他不该罢免李纲,甚至不该即位;布衣士人欧阳澈也批评赵构&ldo;宫禁宠乐&rdo;,就是沉湎女色。因为被触到痛处,赵构动用淫威,将他们全部杀掉。他本想图个痛快,孰料得到的却是痛苦:死去的成为烈士,活着的则沦为屠夫,舆论压力之大超乎想象。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平反,赠官赐田。有此事为教训,后来在枢密院编修胡铨身上,赵构就只能放下屠刀,贬窜了事。尽管胡铨反对和议的表章语气万分激切,甚至直接指责赵构:&ldo;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rdo;让赵构恨得牙根儿痒。  时下军人的工资比地方同级公务员高一成乃至两成左右,不穿军装者大可不必抱怨,因为这不仅是国际惯例,也可以说成是&ldo;祖宗成法&rdo;,至少宋代如此:有宋一代,对待武将一直是厚其禄而薄其礼。比如宰相是正一品,但&ldo;料钱&rdo;每月三百贯,而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四百贯;宰相&ldo;禄粟&rdo;每月一百石,节度使则是一百五十石。北宋前期,节度使另外还有&ldo;公用钱&rdo;,其实是私用钱,每年三千贯到一万贯不等,后期减至二千到五千贯。不过南宋初年财政拮据,甚至连岳飞那样的统兵节度使,也要拖欠工资。后来升至太尉,方&ldo;并支真俸&rdo;。即使如此,也仍有借减之法,如&ldo;禄粟&rdo;只支&ldo;米、麦四十五石&rdo;‐‐希望这不会成为老板克扣员工薪水的理由。  除此之外,岳飞升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后,还要另加&ldo;料钱&rdo;一百贯,以及罗、绫、绢、绵等;节度使另有五十人的&ldo;傔人衣粮&rdo;,盐七石或五石等。武将的经济收入确实很高,但对于高官而言,工资待遇并本不重要。很多人宁愿倒贴,也要抢着干。这不仅因为有权力寻租的空间,更是因为有政治地位;而宋朝武将的政治地位,远远低于文臣。  武将一般都由文臣领导,算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始作俑者;而文臣对武将的挟制,类似婆婆统领媳妇。以四川为例,公元1142年,郑刚中出任川陕宣抚副使,指挥川中诸将。此时第一代将帅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先后退居二线,吴玠病死,岳飞被杀,吴玠的弟弟吴璘在诸将中地位最高。他是镇西军节度使、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又有校检少师的荣衔。郑刚中到达四川后,即令移屯一军,大将杨政有不同意见,郑刚中大怒,召来杨政,劈头盖脸猛训一通:&ldo;刚中虽书生,不畏死!&rdo;杨政吃了当头一闷棍,只得乖乖从命。  其时吴璘、杨政、郭浩都是都统制,号称蜀中三大将。郑刚中要求他们入谒时先在庭中作揖,然后再登堂就座。杨政、郭浩还好,吴璘已是校检少师,自然不肯,要求以均等之礼相见。因为太师、太傅、太保号称&ldo;三公&rdo;,少师、少傅、少保称为&ldo;三少&rdo;或&ldo;三孤&rdo;,地位极度荣耀,而校检少师已经在打擦边球。  但郑刚中却根本不给面子:&ldo;少师虽尊,犹都统耳!倘变常礼,是废军容!&rdo;大帽子劈头扣下。吴璘除了低头服软,还能有什么办法?  即便如此,朝廷依然对武将心怀疑忌。北宋名将狄青,其实就死于领导和同志们的猜疑。他完全从士兵起步,靠上阵拼杀的军功,累积升到枢密使的高位,脸上依旧保留着当兵的标记‐‐刺的制字。这可不是勋章,而&ldo;贱&rdo;证。仁宗曾劝他用药消去,他说:&ldo;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rdo;

淮西兵变(2)

不惜损害自己身为高官的尊严来鼓舞士气、激励军功,狄青之忠勇可知。惟其如此,他才会得到先后经略陕西的名臣韩琦和范仲淹的赏识。尤其是范仲淹,曾授之以《左氏春秋》,勉励他道:&ldo;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rdo;狄青发愤读书,&ldo;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rdo;  狄青善于用兵,史册留名。《梦溪笔谈》等宋人笔记中,有不少相关记载。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后,他升任枢密使,结果招致大面积反对,其中包括认为他是&ldo;良将&rdo;的宰相庞籍和名臣欧阳修。欧阳修在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有力罪证,反而称赞&ldo;青之事艺,实过于人&rdo;,&ldo;其心不恶&rdo;,&ldo;为军士所喜&rdo;,升任枢密使后,也&ldo;未见过失&rdo;。那么罢免的理由是什么呢?非常搞笑,因为当年发了水灾:&ldo;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rdo;。因为狄青升官,阴气太盛,所以老天爷要放点阳气,故降水灾。名相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ldo;狄青是忠臣&rdo;,文彦博反驳道:&ldo;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rdo;  在四方围攻之下,狄青终于被罢,带着宰相衔出知陈州。狄青十分愤怒,到中书省质问缘由,文彦博两眼瞪得溜圆,盯着他说:&ldo;无他,朝廷疑耳。&rdo;没有任何理由,就是怀疑你。这话谁听了不寒心?然而事情到此还不算完:狄青到任陈州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内侍也就是宦官过去,名曰抚问,实则监视。狄青惶惶不安,心力憔悴,每次使者到来,他都&ldo;惊疑终日&rdo;,不到半年就发病郁郁而死,年仅四十九岁。一代名将,驰骋沙场浴血奋战时没有光荣地战死,却倒在背后的猜疑与排斥之下,其中之残酷,千百年后依旧令读史者嘘唏感慨。  防火防盗防武将,是宋代的基本国策。边疆局势略一稳定,岳飞他们马上就遭遇瓶颈问题。  因为宋太祖的创举在先,南宋收夺大将兵权被称为第二次削兵权。首先挨刀的是资格老水平差的淮西军统帅刘光世。就像疑忌狄青的文彦博、欧阳修等可算贤臣一样,此次削夺兵权的推动者,则是着名的鹰派人物张浚。其实也不仅张浚,就连李纲也赞同此举,真让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南渡之初,张浚一度&ldo;总中外之任&rdo;,最终毁誉参半。这基本上也是赵构对他的态度:先是重用,然后弃用。誉者将他和岳飞并列为&ldo;抗金英雄&rdo;,甚至誉为王导和诸葛;毁者则认为他&ldo;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rdo;,&ldo;一生无功可纪,而罪不胜书。&rdo;  指责张浚的把柄,无非是富平之战的惨败,以及隆兴北伐的&ldo;符离之溃&rdo;。这两场战役从全局决策来看,确实不算成功;志大才疏和急于求成这两个词用在他身上,基本中肯,就像王夫之的评价:&ldo;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rdo;。尤其是富平之战,决战的目的是为了吸引金兵,减轻江淮正面的压力,政治意义大于军事目的。此时金军重兵已经入陕,目的已经达到,完全可以不与决战,分守各地,犄角相援,寻机而动,但张浚不听郭浩建议,执意要打,这是目标偏差;宗辅、宗弼尚未与娄室合流时,张浚不迅速发起战役,反倒一再约期决战,类似宋襄公,这是时机偏差;富平地势平坦,易攻难守,方便金军骑兵纵横驰突,吴玠建议迁往高处布阵,张浚听从多数将领意见,认为阵前那片布满芦苇的沼泽便足以遏制骑兵,结果证明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地点偏差;最为可悲的是,他完全没预料到失败的结局,不曾设定应变预案,一旦战败便举止无措,这是计划偏差。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张浚并非帅才。好在他还有知人善任的一面,提拔重用过名将吴玠、刘锜、杨沂中和虞允文,而且确实志在恢复。他出任宰相时,对韩世忠和岳飞也多有美言。不过他主战是真,削夺兵权也是真,第一刀首先砍向刘光世。因为此前的淮西之战,刘光世望风南逃,朝野非议四起。  淮西军总共有五万两千多人,比韩家军还多,当然不能让其成为迷途的羔羊。给谁呢?首选人物是势头正猛的战将岳飞。  公元1138年三月十四,在建康府朝见天子的岳飞同时收到两份公文,一份来自宰相兼都督诸路军事张浚,一份来自赵构。前者是《令收掌刘少保下官兵札》。《札子》的开头是:  诸路军事都督府勘会:淮西宣抚刘少保下官兵等,共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马三千一十九匹,须至指挥。  下面依次列举了刘光世部将王德、郦琼等人的兵员战马数目,最后说道: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七五同人]小侯爷的七年科举五年开封之路  表妹万福  北境战神  狂暴总裁的试婚萌妻  捕风  她病得不轻  嫡女重生记(上)  蔚蓝  鬼咒  我喜欢的你都有  误以为和乖戾元帅在一起后  路人甲抱走虐文女主[快穿]  刚毕业校花就让我当奶爸  来互相伤害啊  投喂病弱男配  权少的冒牌娇妻  穿越之妇道  童氏百年  风流校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