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
因逢淑景开佳宴,自趁新年贺太平。
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这本是一杯盛满了牢骚的女儿红,却在&ldo;猛拍栏杆思往事&rdo;一句中,露出了烧刀子般的峥嵘烈度。
&ldo;拍栏杆&rdo;这种方式,最早是一位名叫刘孟节的宋人记录的,刘诗人常感怀才不遇,写下了&ldo;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rdo;。到了辛弃疾那里,就不仅&ldo;栏杆拍遍&rdo;,还要&ldo;把吴勾看了&rdo;,一手拿着刀剑,一手猛拍栏杆,这就不只是抑郁,而且十分愤懑了。恭亲王为何而抑郁呢?又为何而愤懑呢?
更为吊诡的是,他后来又把&ldo;猛拍栏杆思往事&rdo;一句删除,改成了&ldo;吟寄短篇追往事&rdo;,拿刀子改成了拿笔杆子,拍栏杆改成了写作文,硬生生地将一盘重辣重麻的川菜,改成了温润甜腻的苏点。
或许,逝者如斯,恭亲王想不豁达都难,牢骚太盛防肠断呀……
4
《绝版恭亲王》这个系列在报纸上连载时,一些读者悄然而热烈地反馈:这是一本中国官场的教科书。
我不禁愕然。
在我想来,这本该是中国改革史的另类记录和解读。我曾经认真地回头检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有心所栽的花成了无意所插的柳,却随即释然。原来,中国式的花、柳竟是如此难分难解,权谋几乎无时无刻不是生活中的主旋律。无怪乎我的上本改革史小书《国运1909》,被一些朋友当做了&ldo;官场导读&rdo;,相互推荐,居然多次登上排行榜。
这种特殊的市场&ldo;被定位&rdo;,导致我的读者大多是沉默的一群。他们在看,他们也在思考,但他们不说。不说,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因为不便说,也不想说。我曾经的师长、红墙内的一位显宦,据说看了我的专栏彻夜难眠,长叹一声后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难啊!
我似乎恍然大悟:他们并非喜欢我的文字,而是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体制内的改革者,一面要和光同尘,一面要负重前进,艰难而孤独。掌声难得,嘘声易起,本想&ldo;左右逢源&rdo;,却往往是&ldo;左右为难&rdo;,上下不讨好,里外不是人。这种&ldo;势禁形格&rdo;下的痛楚,但凡是想有所作为的当家人,都能感同身受。
如果这本小书果能令&ldo;当家人&rdo;们产生小小共鸣,就算被人称作&ldo;官场教科书&rdo;,又如何呢?
5
现今恭王府的管理者们,的确很是让我大吃了一惊。
最初我是纯粹从一个游客和商人的角度,惊叹于这么一家文化部直属的文保机构,居然能把一个没落了百年的王府,经营得有声有色,再度验证了体制中本就有不少能人,只是如何发挥而已。
而当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资料库,并向他们的研究人员讨教切磋后,那种只在象牙塔内弥漫的书卷气,十分地令我陶醉。作为中国王府文化的研究中心,他们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依然默默地守着古卷青灯,保存和琢磨着民族记忆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
我必须向他们表达我的谢意,并在澳洲的星空下为他们祷告祈福:
--孙旭光博士,如今恭工府的&ldo;总管&rdo;,一位年轻的学者型官员,他的史学修为、开明态度及经营能力,令我折服;
--刘霞大姐,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她的热情及对恭王府一草一木的极度熟悉和热爱,帮助我在最短时间内领略了恭王府的底蕴;
--陈光大姐,恭王府学术领头人,一位从事过很多年艰苦的野外考古的专家,踏实、勤勉、低调、博学,令我受益良多……
6
又开始下雪了,真正的&ldo;六月雪&rdo;,万里外的故国想必早已一片火热。
明天不知道是否还能登顶,去拍拍那被冰雪包裹着的栏杆?
雪珥
2010年7月6日记于澳洲阿尔卑斯山
===========
第一章风啸天安门
【无论中英还是中法签约,在仪式的最后,城门上都会鸣放21响礼炮。这样轰鸣在天安门上空的礼炮,声声刺激着恭亲王的耳膜,但是,远在热河的领导核心,是否也能真切地听到这命运的砸门声呢?】
天很冷了,北京城却很热闹。
安定门上,大英帝国的米字旗猎猎飘扬。从安定门到天安门东侧的礼部大院,长达3英里的街道两侧,身着红色制服,头顶白色头盔的英军士兵,沿街排开,足有3000多人。
军乐声中,在两个军乐队的前导下,英军队伍分成数个方阵,浩浩荡荡地进入安定门。首先是100名炮兵组成的方阵,随即是儿个步兵方阵、100名军官代表方阵,在这些方阵后面,是英军司令部参谋们的队伍。英军司令格兰特准将则在其卫队和助理们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
他身后30码,是一乘大轿,装饰着朱红色,16名中国轿夫,身着崭新的号衣,抬得四平八稳。轿子中,正是英国全权使节、在华的最高长官额尔金勋爵(额尔金其实是爵号),穿着鲜艳的礼服,正襟危坐。他的坐骑也满身披挂,跟随在轿子后面。几个步兵方阵在他的后方,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
这可是北京城从未出现过的西洋镜,北京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拥挤在街道两旁,希望能一瞥轿子里那位&ldo;伟大的鬼子&rdo;(《纽约时报》用语)。记者们的现场报道和当事人的日后回忆录,都清晰地记载道:尽管街道破旧,人群拥挤,但围观的中国人几乎鸦雀无声。在刺刀和强权底下,散漫惯了的大清人民,终于表现出了很好的文明素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为炮灰,但和男二艳情远扬了 妖王误宠替嫁丑妃 从离婚开始恋爱 非人类饲养指南 爱似毒药 陛下收手吧,叶先生又跑路了 只和修为最高的人做朋友 [韩娱同人]海盐制造厂 [综漫]主上求你别吃了 在本丸养呱的日子[综] 复律 [综漫]论越前何时会暴露马甲 百年功罪 夫人画风有毒 一杆进洞 超魔构筑师 此情脉脉[修仙] 延时爱恋 狂师的至爱男颜 昨世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