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政治委员会就是要负责政治改革的&ldo;顶层设计&rdo;。同样的道理,&ldo;顶层设计&rdo;就是要超越既得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从执政党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设计政治改革。如果执政党不能有效吸纳社会的力量,而继续让现存体制内官僚力量和既得利益主导改革,那么就不会有任何有效的政治改革方案,更谈不上改革的实施了。时间一久,改革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最终导致社会的激进化甚至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称之为&ldo;体制改革&rdo;的大多数改革都发生在政府领域,执政党体制本身很少有触动。不过,各方面改革难以推行的困局表明,执政党本身的体制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经济变化了,顶层体制也要变化。
原刊于《联合早报》2011年4月12日
第九部分政治改革的挑战
中国制度创新的核心当为政治改革
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现实中国政治所面临的挑战,那么没有比&ldo;制度创新&rdo;更合适的了。自从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ldo;创新型国家&rdo;的概念以来,&ldo;创新&rdo;已经成为最为流行的政策术语。不过,在中国的政策话语体系里,&ldo;创新型国家&rdo;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而言的。尽管还没有在政治层面来讨论创新,但实际上谁都知道,没有任何事情要比政治上的创新更为重要了。
很少有人会怀疑中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制度创新,但人们经常会简单地把政治创新和民主政治联系起来。实际上政治创新并不是说要仿效任何西方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仿效不来的,并且也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民主政治模式。尽管民主政治是个大方向,但民主只能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创新的结果。
中国政治创新三层次意义
对中国而言,政治创新至少包含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改革现有的政治机制来推动和配合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第二,改革现行制度来适应新的情况,消化社会经济变迁给政治体制构成的压力,从而求得可持续发展。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建设新型的国家制度。尽管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变革也会涉及政治创新,但这两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仅仅停留在防守态势,政治改革不是整体改革的主体,只有在第三个层面,政治创新或者改革本身才能成为主体。
从中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迄今为止政治改革的重点应当说在前面两个层面上。中国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有经济改革而没有任何政治改革;但也应当承认以往的政治改革是辅助性的。宏观地看,可以把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是经济改革为主,政治改革为辅;第二阶段(十六大以来)是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政治改革为辅。从80年代的先农村改革再城市工业改革,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ld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do;地位,再到1997年十五大&ldo;抓大放小&rdo;改革战略的确立,经济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话语的主体。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这个阶段的改革重点已经超越经济改革范畴,重点转移到了社会改革上。在&ldo;和谐社会&rdo;、&ldo;以人为本&rdo;和&ldo;科学发展观&rdo;等概念指导下,中国开始了各方面的社会改革,涉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保和教育等领域。社会改革一方面要消化和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推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改革不能代替政改
经济和社会改革本身不是也不能替代政治改革,但这些改革对政治改革极其重要。如果说政治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民主化,那么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意义在于为未来的民主政治打下一个经济社会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民主政治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这已经为民主发展的历史所证实,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各地进行民主试验所出现的问题甚至失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层面的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也是很显然的。用中国的术语讲,这个层面的改革就是要使得政治体系尤其是执政党能够&ldo;与时俱进&rdo;。这个层面的改革体现在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宪改等方面:从毛泽东时代的排斥市场经济到接受市场经济,从排斥私有财产到为正当的私有财产提供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从不容许民营企业家参政到把这个社会新群体吸纳到政治过程之中,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但它们已经实现了,并且都已经体现在制度上。
但也应当看到,这些改革有局限性。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将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已经积聚了巨大的变革能量。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冲击着以往的渐进改革模式。渐进改革模式是否能维持下去,主要取决于现存政治体制能否应对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很明显,目前的问题和挑战已经不是以往具有防守性的改革和局部性制度调整所能应付的。国家层面上的制度供应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所面临的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和上面所说的种种创新分不开。然而,应当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波又一波的激进分权运动,中国社会的制度创新大多在地方和社会层面进行。作为执政党,中共一方面推动着分权运动,但另一方面也一直处于防守地位,通过各种制度调整来对付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很大意义上,这种防守式的改革是制度短缺的一个重要根源。很简单,在中国的现实世界里,尽管存在着不同的创新角色,但执政党仍然是唯一的国家层面的创新主体。从中外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创新的压力来自国内外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现代国家体制的建设都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的结果。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八零,媳妇有点甜 离婚后,能回溯过去的我赚翻了 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 听见你的声音 真相: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C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我的前夫 更爱美人纤阿 代嫁皇后好嚣张 狂妄太子:我不是储君谁是 [家教同人]Whisper of Cloud 家有萌妻之美色勾人 重生后她被憨憨相公娇宠了 悔教夫君觅封侯 夫君他不可能是黑莲花[重生] 水浒凌云志 公主遇草原 懂事 这个太监我要了 居家型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