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小报》和《太平廷报》相继报道了这一跨时代的进步。人们通过这一技术的革新,看到了煤矿的价值,于是新的商人来了,新的工匠来了,新的流民来了。是的,新的流民。这一年,河北大旱。大旱的征兆在庆历八年已经显现“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是以,这一年为“皇佑元年”。在北方地区不断受灾的情况下,邓州还算可以,又有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流民认为曾经震慑西夏的范仲淹可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河北灾民,于是大规模向南方的邓州迁徙。范仲淹接收流民,在邓州城外筑寨,向城内富商募捐,购得低价水泥和建材。王浮得知消息后,立刻与昭觉寺能慧大师商量,她家的建筑队人手不够,当初修建孙家庄时,与昭觉寺的和尚们合作无间,如果昭觉寺能够派出一部分懂建筑的和尚前往邓州帮忙,也是无量功德一件。能慧大师自然答应,事实上,他们各地的寺庙方丈之间都有联系,有的还师出同门,有时候,方丈们还会互相交换寺院当方丈,就像官员在各地轮换一样。在这个时代,当和尚并不容易,一来是出家需要官方发放的度牒,度牒可以买,但价钱高昂,有时官家甚至会直接发放度牒给当地官员当做经费,没有度牒的人想要出家,就得到寺院去当行者,武松就是一例,行者成为和尚,还需要通过筛选和考试二来是朝廷规定,有一百个僧众的地方可剃度一个人,这比当公务员还难。而且,在宋朝要当和尚,需要父母同意,不然就是犯罪,你的相貌还需要端正,不得有残疾。所以说,在这里能当上和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会有著名画家兼僧人惠崇,留下无数机智对答的佛印,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铁牛的怀丙……能慧大师,应该算得上是蜀地著名的建筑家了。这支由和尚和普通工匠组成的建筑队,在董阿大的带领下,星夜兼程,到了邓州。因为是救灾,来不及制砖和采石,但他们也不能做一次性工程,幸好王浮提前教过他们打地基,用竹子和木头代替钢筋,圈梁、绑筋、支模、浇筑,因为只建一层,没有钢筋也没什么大碍。流民们为了自己的新家,都十分努力,一座类似居民小区的灾民寨很快就建起来了。接着,范仲淹又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工人修整邓州境内的道路、水渠、官舍、驿站,搞起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扩大矿场规模,就近建造铁器制造工厂、瓷器烧造工厂、水泥和蜂窝煤加工厂,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前两年的赋税增长,邓州城内仓禀充实,人民安居乐业,购买力有所上升,经济状况良好,再加上朝廷拨款,足以支撑范仲淹的所有行动。对于流民的编户,范仲淹把境内一些荒山荒地分给他们,许诺若是他们将来不想在邓州城外生活做工,可以到各自的土地上建房子重新生活。在王浮的建议下,范仲淹在灾民寨开办了一所学堂,教授灾民中有读书天赋的孩子读书,所用书籍由赵家书籍铺,剩下的未成年孩子,则让他们各自分成小队,到各个工厂学习技术,将来也算是有一技之长。邓州的赵家书籍铺就接收了一批孩子,新开的两家和乐楼也招募了一批长相干净清秀的孩子,作为跑堂的小工。夏天到来的时候,王家办了一场喜事,这个家庭第三代的第一个男孩,也就是长孙,迎娶了益州府知府之女。时人流行厚嫁,就算是外地为官,李伯昭夫妇也尽力为女儿筹办了许多嫁妆,晒嫁妆的时候满城惊羡。但王家的聘礼也丝毫不差,花色样式皆十分新奇的绫罗绸缎,甚至还有一架两人高的织机,用红绸布裹着,只露出来一部分,就让人们惊叹不已。婚礼过后,人们在城中一间绸缎铺子里,找到了这种布料。从春天万物复苏开始,二娘就开始大规模收购桑叶和蚕茧,因为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努力,在王浮的帮助下,她的庄子已经做了大的改造,完全成为一个专业的织锦庄子。王浮利用自己的化学和生物知识,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染料,并且改造了织机,使得庄子上织锦的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皇城司自然不会放过王浮这一新的举动,密切调查后,将她们的绸缎各要了一匹去,送到了曹皇后的手上。曹皇后也是个女人,深知这些灿如云霞的锦缎一旦出世,将会引起多么大的追捧热潮!因为这两年打了几场胜仗,官家对夏辽边境贸易的态度有所松动,再加上范仲淹建言,当重开和市,趁机倾销大宋的奢侈品到夏辽去,以腐蚀他们上层社会的精神,通过经济控制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尤其食盐一事,他们可以用昂贵的丝绸换取好的辽国食盐,然后用国内差的食盐向吐蕃购买品种优良的马匹,岂不美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十指纤纤戏浪子(出版书) 只想当备胎也不容易 合约美人 我们家神又抽风了 即兴偏爱 穿成娱乐圈黑心老板+番外 斗罗之素云涛传奇 公主只爱金元宝(笑闹江湖之二) 在生存游戏伪装小白花锤爆丧尸 我在皇宫当太监 抢你淘汰王 过去待完成 老实人,但玛丽苏 我的天菜发芽了+番外 丫鬟露了馅(出版书) 草木长 闭眼,然后成为最强冒险者 男朋友太拽怎么办?+番外 吕少卿萧漪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穿进ABO文学后我把渣A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