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史料一味地指责&ldo;抬轿子&rdo;不对,却不说出怎样才对。在&ldo;丢桥子&rdo;或是&ldo;抬轿子&rdo;的两难选择中应该选择哪个更好?
5那么&ldo;轿子&rdo;是谁让抬起来的?请看张闻天(洛甫)1943年12月16日在廷安整风时的发言笔记:&ldo;在出发以前,孟高&lso;三人团&rso;要把我们一律分散到各军团去(后因毛泽东同志提议未分散),&rdo;那么,这个齐声指责的轿子原来是毛泽东让抬起来的。&ldo;最高三人团&rdo;执行了王明路线,当然错了,错了也只能&ldo;罪有应得&rdo;,而不应好事全归花大姐,坏事全归秃丫头。什么都向犯错误的人头上加!
6一方面指责&ldo;抬轿子&rdo;,一方面又指责&ldo;左&rdo;倾路线执行者把年老体弱的何叔衡、当时正在吐血的瞿秋白丢在苏区让敌人屠杀,那就是说,又指责&ldo;轿子&rdo;抬的还不够沉不够重。
7史料指责避战,抬着这样的&ldo;轿子&rdo;不避战行不行?去冲击敌人结果会如何?
8这种一个&ldo;国家&rdo;大搬家,不仅工厂、机器全带着,甚至连病号的尿盆亦带着,而被指责为仓促逃跑。像不像那种丢盔卸甲式地仓促奔逃?
如果只是告诉读者一个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简单的是非结论,而不是提出以上问题让读者一齐思考,就像对着一盘可赢可输可和的棋,怎能诱发读者开动脑筋使之智慧闪耀而韵味无穷?
毛泽东是善于思辩的,他说&ldo;凡事要问个为什么&rdo;?想想是否合乎道理,让读者张开&ldo;如果这样&rdo;、&ldo;倘若那样&rdo;两个思辩之翼,沿着曲径飞向事物的幽深之境。
第三、哲理性。
自古以来,许多传之大远的不朽之作,就是靠它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使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断。尽管故事情节早已背得烂熟,诗情警句也能记忆不忘,但再读时仍然令人振奋,倍受感悟……或许是哲理的潜能。
在《湘江之战》中,我感到比《皖南事变》更多地蕴含着哲理,哲理不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和进行深入探究寻根刨底的反复思索。
像本书第十二章《为政之难》一节,自以为能够洞察一切的毛泽东,竞然受了一个小小村苏维埃主席王虎林径而易举的蒙骗,使我感到他一生的悲剧性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第四,记实性。
记实性容易达到透明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也能满足平时见不到、有些是长期封存在档案馆里的所谓鲜为人知的秘闻。同时,由于过去虚构小说往往存有一般化、雷同化、表面化的积弊,失去了读者的兴味。而不是建构小说本身在文学领域里的意义的缩小,问题在于提高虚构小说的艺术魅力。
问:一般来说,记实小说容易制约作家相象力的自由驰骋,不容易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您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答:我并不完全这样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在《皖南事变》和《湘江之战》的创作中,我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个体验,所以我提出两个百分之九十五,即就历史真实来说,百分之九十五是真的,可以当作准历史来读;就艺术真实来说,百分之九十五是虚构,可以当作纯小说来读。我不知选这个说法是否合乎文学理论原则,这是我从创作实践中体会出来的:
我认为历史真实是作品的推不倒的骨骼,艺术虚构是作品的血肉和灵魂。没有骨骼血肉无从依附;没有血肉骨骼就不会有生命
问:请您举例说说这两个&ldo;百分之九十五&rdo;。
答:比如本书第五章《湘江唤起他无尽的情思》一节,毛泽东在湘江边上是真的,但毛泽东的全部内心活动却全是作者的想象虚构,而他所想到的杨开慧的牺牲,他的青少年时代的种种言行又都是真的;本书第一章《李德面对湘江想些什么》?一节也是如此,他想什么,未留一字,全是作者的想象虚构,但他所想的他的经历,他的亲人又都是真的。再如第十二章,毛泽东在于都调查是真的,和罗自勉的对话以及对宋雨来的处理又全是虚构,而虚构中的所用素材又都是真的。无一处不虚、无一处不实,虚实相间是化合而不是混合。在历史真实的枝梗上开出艺术虚构的花朵。
史料只记载事件经过,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有艺术真实才能写出他在想什么,为什么如此说,为什么如此做,是真心还是假意,是被迫还是自愿。艺术真实可以从现象真实达到本质真实。&ldo;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rdo;。艺术真实才是心灵奥秘的透视镜。
问:我同意有些作家的看法,在多方制约的情况下,中国作家的确工作得太累,犹如走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我也同意《中国文化报》记者王晋军在去年6月29日访问你时说的那段话:&ldo;文学和史学毕竟是两种属性,把小说当作历史来研究,可以;当作历史来要求,则不可以。因为文学需要虚构,不虚构则没有艺术,而虚构则不被史家所容忍。&rdo;更何况史家的观念和历史结论并不一定公允平等地进行争鸣,我想是有好处的。
答:争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的确不是坏事。世上任何哲学、任何主义、任何艺术、求同则死,求异则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哲学飞速发展,两千年后仍光彩灼灼。到了汉代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哲学也就死了!正像一个球队,独此一家,不准别人与其对打,这个球队也就名存实亡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八零小宝妻 东乔西乔 琪琪公主,变身! 身后有双眼 画堂春深 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陆小凤系列07幽灵山庄 扒一扒那位病秧子王爷 庶子的杂货店通现代 [综英美]蝙蝠游戏 迟钝锦鲤的恋综修罗场 婚然心动:首席老公,抱紧我(下部) 烂片之王 你是我的万千璀璨 花妖靠种田成为首富[星际] 不做锦鲤就会死 我怀念的 我靠美食风靡异界 碧血黄沙 携子追妻王妃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