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子午道说。《水经注》载:&ldo;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从南蓯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rdo;明确指出,刘邦来汉中,经由子午道。
二是褒斜道说。宋《舆地纪胜》载:&ldo;褒谷……张良送高祖至褒中,说烧绝栈道;曹操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诸葛亮由斜谷取郿,皆此道也&rdo;。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文称:&ldo;胡氏曰:汉高为汉王,从杜南入斜谷,张良送至褒中,意此即斜谷旧道。&rdo;清贺仲瑊编《留坝厅志》载:&ldo;史言汉王由杜南入蚀中。注史者不知蚀中何地。《读史方舆纪要》因杜南而疑其为子午谷,非也。按《留侯传》明言&lso;送至褒中&rso;。褒中在汉中西,子午谷在汉中东北。由子午谷入汉中,必先至汉中,而后至褒中,不得先至褒中,而后至汉中也。子午谷不闻秦时已有栈道。其有栈道者,惟褒斜耳。良至褒中,劝帝烧其所过,是明明从斜谷来,非从子午谷来。其曰由杜南者,盖当罢戏下,由杜县之南,傍山麓西趋入斜谷。蚀中,或斜谷之异名乎。&rdo;这个说法引《史记》的说法&ldo;张良送至褒中&rdo;为据,但《汉书》记载更加详细:汉王&ldo;从杜南入蚀中。张良辞归韩,汉王送至褒中&rdo;。也就是说,它主要的论据有问题,是张良先到了汉中,然后刘邦送行,又送到褒中的,并非直接在褒中分手。
三是谠骆道说。这个说法不多见,程大昌《雍录》推测&ldo;蚀中&rdo;抑或在骆谷,但语气不甚肯定。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载:&ldo;汉王岭,在〔洋〕县北七十里,即骆谷道,汉高祖曾经此,故名。&rdo;清《佛坪厅志》载:&ldo;父子岭,在厅西北六十里,高低顿折,石骨棱棱。相传秦时有父子在岭治道,以迎汉王,不遇,皆投岭死,故名。&rdo;这道岭按地望在骆谷之中,虽系&ldo;相传&rdo;,但未必就完全是空穴来风。无风不起浪的可能性也存在。
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并非有考据癖好,实在是关乎两位名将的声誉:韩信与魏延。
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有一块著名的石刻,叫《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这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著名的汉隶摩崖石刻,东汉时期汉中太守王升的手笔。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褒斜道的石门崖壁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修水库,刻石被凿下来,转移到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颂》中有这样的话:&ldo;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rdo;。
古往今来,这段话成为子午道说最有力的佐证,但仔细推敲,却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首先,按古文的一般规律及该文音韵语气,应该两句为一段。而且刘邦南下汉中是被贬,直奔跌停板而去,&ldo;兴&rdo;从何谈起?他出汉中才是冲击涨停的开始,才能用得上&ldo;兴&rdo;字。由此可见,这不能作为他去时路径的证明。
如今学术界多数认为,刘邦经子午谷而来,但烧的是褒斜谷里的栈道。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也完全不合常理。不仅如此,当时局势动荡、兵荒马乱,根本不是像徐霞客那样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让张良跟随刘邦从子午谷来,从褒斜谷出去,是何道理?难道张良自己想作探路先行?要知道这样回去,张良得绕远道。这一点,看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的方位,便可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刘邦一定是从褒斜道来的汉中,最后又烧了那里的栈道。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龙门颂》中的&ldo;道由子午、出散入秦&rdo;如何解释。子午道在东,散关在西,其间相距千里之遥。道由子午不可能&ldo;出散入秦&rdo;,&ldo;出散入秦&rdo;只能走故道,也就是陈仓道。
《留坝厅志》对此问题的解释,比较合理。其中这样说:&ldo;盖言高祖兴于汉中时,由斜谷来。及定三秦而建帝位,乃从散关出也。然而有可疑者,散关距子午甚远,既由子午,不得复出散关。《史记》、《汉书》皆言,高祖由故道攻陈仓。当是散关之路。而子午一说,以意度之,或是韩信所由。《史记?淮阴侯传》云:&lso;部署诸将所出&rso;。《汉书?高帝本纪》云:&lso;遂听信策,部署诸将。&rso;则当日出师,必不止高祖一路。蹶后,魏延请以奇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如韩信故事。可知高祖由故道,韩信由子午。&rdo;
魏延奇谋
关乎两位名将的声誉,机缘即在于此。刘邦出汉中,主力走的是故道,以便迂回到雍军的侧后;与此同时,还有一支奇兵‐‐也许未必是韩信本人,而是其手下的某位将军,主帅跟随主力行动的可能性更大‐‐从子午谷杀出,东西夹击。之所以如此部署,有两方面考虑:一是道路狭窄,大军难以快速通过,必须分流,以加快行进速度;二是可以彼此呼应,互相配合。
第20节:胸中有韬略脑后无反骨(5)
这正是韩信与魏延将略之所在。
也就是说,魏延请求诸葛亮拨给他一万兵马,他选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运输,像韩信的部署那样,从褒中出击,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奇袭长安,然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因为这条路,离关中重镇长安最近。魏延的这个策略可以取个酷点的名字:猛虎掏心。充满开拓精神。虽然也有冒险成分,但任何一次战役都没有必胜之把握,再高明的选择也不能完全排除冒险因素,这是常识。而从现代战争的观点看,这个选择的胜算其实要比诸葛亮的一味求稳大得多,因为无论物产军力还是人才,曹魏都强于偏安一隅的蜀汉。综合国力人家占优。在这种情况下,求稳固然能够增加自己的胜算,但同时也给了对手充分的反应时间,综合起来并不上算,只有出奇兵打时间差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就是为什么下围棋的职业棋手在快棋中可能输给业余棋手的原因。而在可以放心地深思熟虑的慢棋中,出现这样结果的概率要小很多很多。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狂暴总裁的试婚萌妻 嫡女重生记(上) 捕风 她病得不轻 权少的冒牌娇妻 刚毕业校花就让我当奶爸 风流校医 投喂病弱男配 来互相伤害啊 我喜欢的你都有 [七五同人]小侯爷的七年科举五年开封之路 表妹万福 鬼咒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北境战神 穿越之妇道 童氏百年 蔚蓝 误以为和乖戾元帅在一起后 路人甲抱走虐文女主[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