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1939是第几次世界大战 > 第191章(第1页)

第191章(第1页)

由于德国关心供应的&ldo;确保&rdo;和连续性,德国极高水平的经济活动等于是为东南欧国家保证了一个市场。德国用这个政策使得上述独立国家在对外关系上难以独立自主。而且存在着这样的危险,德国作为一个大国与若干小国打交道,很可能利用其优越的讨价还价地位使贸易条件对自己有利。但没有证据说明它在1939年3月以前就这样做了。

经济集团的组成,或是以严格的双边主义为基础的,德国的情况即是如此;或是基于增加双边的转让,如&ldo;帝国&rdo;集团的情况。这些集团的组成意味着运输路线的缩短。这样就减少了象德国这样的国家可用的手段,本来它们可以资助购买它不能不买的原料。因为它既不能在国内生产,也不能从本集团内得到这些原料。止因为这个理由。&ldo;商业途径获取原料&rdo;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从国家社会党执政之初起,他们就强烈要求归还前殖民地。但是,如1937年以来德国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运转时,原料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了。德国武装部队对资本货物工业产品的强烈要求,减少了此类商品可供出口的余地。

德国对殖民地的要求愈加紧迫。1937年国际联盟建立了特别委员会,来调查以商业途径获取原料的问题。对此,德国财政部长冯?克罗格坚持说,德国的殖民问题不能用实行&ldo;门户开放&rdo;政策可以使德国得到充分的原料供应这一论点来摆脱掉。只有能用我们自己的货币购买到足够数量的时候,德国的外汇管理才能得到适当的平衡。

德国人认为,世界其余各地区应该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或是给德国殖民地,或是接受马克以便在物资交流中当德国不能供应其他国家所需之资本货物时用以支付。在88国联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草案后,苏联委员在明确提到德国的同时,坚持加上附文说明&ldo;某些工业国家抱怨在获取原料过程中的障碍,特别是财政性质的障碍,首先是因为它们的军备政策、它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rdo;。

第五章  结  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深地震撼了各国国内和国家之间通常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甚至拥有很多殖民地和丰富原料的战胜国也存在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这种状态至少部分地是导源于经济危难。而在战败国中,以及在资源贫乏和工业不发达的其他国家中,这一危难更为严重。这就在苏联、德国和意大利国内,促成了政府的革命性改变;在苏联,这场革命开创了社会和经济上的社会改造,这比俄国政府在形式上的变动还更有意义。在战后的动荡不安的气氛中,调整国际关系的新体制出现得很慢,即使出现了,也是短命的;因为随着大萧条的出现,表面井然有序的国际关系就完全垮台了。

陷入经济萧条中的各国的经济困难又一次使现存的社会政治紧张情况更加恶化。在对凡尔赛和约不满的国家里,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直率批评上述条约的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击败了比较温和的社会政治力量。最灾难性的结果就是德国也成了极权主义国家集团的一员。

由于各国之间意识形态分歧的尖锐化,又无国际行为准则可循,不可能在大国之间找到采取联合行动的基础来克服大萧条。结果各国只能孤立地采取经济复苏的措施。经济国家主义是它们对当时挑战的答复:但有了这种主义,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便占据显着地位。

三十年代后期,与民主国家适成对比,极权主义国家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在1938年保持下来。结果,&ldo;相对的&rdo;制造能力从西欧和北美的三个民主国家占优势,明显地转移到有利于旧世界中部和东部的四个极权主义国家。通过对军备和非军事货物的政府支出,德国获得充分就业的成就(它的工业经济是上述四国中最成熟的)之后,它的经济制度转变成一种物品匾乏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武器装备的积聚只能以减少公私对非军事性投资和减少消费的办法维持下来。作这样的削减倒是有相当大的余地。另一办法则是获取从国外寻求到的潜在资源。无论在什么地方,比如在德国,其经济政策的政治目的若是军事力量,战争就是必不可免的结果。首先,因为其生产和积聚武器不是单纯为了创造就业的机会,而是别有用心;第二,由于继续进行武器生产(而没有相应地削减非军事投资和消费)造成了经济的紧张状态;这就更促使人们通过侵略手段获取外国领上来寻求解脱。

但是从哪里可以找到辅助资源呢?参与制订德国扩张计划的人证明说,德国

主要战略目标……是得到俄国南方。乌克兰的麦田,顿涅茨的煤矿和铁矿,巴库的油井……都是德国&ldo;生命线&rdo;梦寐以求的组成部兮,对德国的进一步支展不可或缺。

1938年,仅大德国本身,还不算它反共联盟伙伴的资源,在军事力量上就超过了苏联。它的军事支出(资本货物和钢)仍高于苏联的军事支出,比英法加在一起的军事支出还高出一倍。因此,对于德国希望在东方进行的那种战争,它的军事准备看来已经相当充分。但是它军备生产的数量还没有充分到足以打一场涉及苏、法、英加在一起的战争‐‐更不用说美国也可能参加它们一边。

德国军备的不足,直接来源于希特勒的战略,因为希特勒从未预期同大国集团作战,他同样没有预期打一场持久战。他所预料的是短期内通过外交威胁或闪电战来实现他的有限目标。正因为这个理由,德国军备生产490的数量不是决定于可用的资源,而是基干这种战略估计的需要而定的低得多的水平。此外,集中生产立即使用的武器,即&ldo;广度军备&rdo;,正是适应这种闪电战略的策略。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穿成虐文女主我氪金成神  至此终年/只要我们在一起  狄夫人生活手札  死神实习中  南瓜马车灰姑娘  兽人之穿越时代  鬼道  神之左手[密室前传]  偏执将军不装了[双重生]  很想很想你  地师后裔  女配专治不服[快穿]  轻易放火  余辉探案之双面人  穿成年代文娇软女配  原始世界摄政王  农门春暖:家有小福妻  待到秋来  一咬定情:异能萌妃,抱一抱  蜜汁炖鱿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