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鸿小说网

京鸿小说网>三国演义名将之死 > 第169章(第1页)

第169章(第1页)

再援淮西(1)

岳家军一退,宗弼就来了精神。反正开封离南方也近,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春天,再度南犯。他们惹不起岳飞,就专拣软柿子捏,出兵淮南。  此时驻扎在淮南的,有张俊的将近八万人,杨沂中的三万人,另外还有刘锜的两万人。可每当关键时刻,赵构总是不会让岳飞清闲,立即诏令他增援。岳飞深通军事,不想头疼医头,再度建议&ldo;长驱京洛&rdo;,围魏救赵,但结果可想而知。  岳飞当时正&ldo;见苦寒嗽&rdo;,也就是身患重感冒,但依然亲点八千背嵬军,前往救援。柘皋大捷后,宗弼退兵庐州,张俊情报失误,以为金兵已退,便令刘锜先行撤退,自己和旧部杨沂中&ldo;耀兵淮上&rdo;,再行班师,实际上是想排挤刘锜,独享战功。所以他同时又照会岳飞,声称&ldo;前途乏粮,不可行师&rdo;。岳飞闻听,便退回庐州,上奏朝廷,请示进退。  然而张俊的美梦没做多久,便告破灭:金兵反扑,王德和杨沂中吃了败仗。等岳家军闻讯赶到,金兵这才撤退。宋金多次争夺的淮西之地,后来也留下了辛弃疾成长的脚印,只不过当时他的身份还是敌人:其祖父辛赞是金国的亳州谯县令,辛弃疾跟随祖父在这里读书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给南宋带来和平的并非赵构,也非秦桧,而是岳飞。  若非岳飞韬略过人,岳家军英勇顽强,具有远程打击能力,宗弼也不会由鹰而鸽。鉴于&ldo;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rdo;,他决意讲和,于公元1140年秋写信给秦桧:&ldo;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rdo;将杀岳飞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  通过秦桧摸到宗弼底牌的赵构,便开始动手削兵权。公元1141年四月,淮西之战的硝烟未散,朝廷就发布诏令,以赏柘皋战功为名,将张俊、韩世忠提拔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保留少保官阶。他们统领的三个军区,也就是宣抚司同时撤销。岳家军交由王贵统领,张宪为其副手。为监视节度他们,秦桧的党羽林大声出任湖广统领,相当于岳家军的监军。  宋朝第二次削夺兵权就此上演。客观地说,此举并非针对岳飞,属于对事不对人。而朝廷砍去刘光世之后的第二刀,也并非指向很能打的岳家军,以及比较能打的韩家军,而是张俊。淮西兵变后张浚下台,赵鼎复相。他上任伊始,便要对张俊开刀。此公畏敌避战,名声在外。赵鼎和枢密副使王庶、监察御使张戒议定,吸取淮西兵变教训,擢升各大将部下的偏裨将佐,使其独立成军,类似汉武帝削藩时的&ldo;推恩令&rdo;,最终消解大将权势。  王庶视师江淮时,便令张俊的部将张宗颜移驻庐州。朝廷安的什么心,张俊心里当然清楚。正巧,王庶属下有个叫刘时的钱粮官,跟张俊同乡,张俊便请他喝酒,然后以酒遮面,托他给王庶带话,半是抗议半是威胁:&ldo;乡人能为我言于子尚(王庶字子尚)否?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处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得几日,其已安乎?&rdo;先别想着算计我,你枢密副使能干几天?  王庶是长大的,可不是吓大的。他把张俊的皮球又原样踢了回去:&ldo;为我言于张七:不论安与未安,但一日即须行一日事耳。&rdo;  由于种种原因,尽管王庶语气强硬,此事到底还是被搁置,直到现在。此前岳飞曾多次上表辞职,但真正被夺去兵权,内心想必不会情愿。那可是他一生的心血与志向所系。韩世忠大抵也是如此。只有张俊,因为已跟秦桧达成幕后交易,&ldo;约尽罢诸将,独以兵权归俊&rdo;,带头服从组织决定,表情愉快,态度坚决。  然而岳飞与韩世忠内心的想法丝毫不曾表露。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借故阻挠。韩世忠特地做了条&ldo;一字巾&rdo;,上班时裹在头上,以示区别,下班后则带着几名亲兵,到处走走看看;岳飞呢,脱去戎装,身着便服,披襟雍容,故作幽闲。  可这并没能消去赵构和秦桧等人的疑忌。他们的步骤,才刚刚开始。

千古奇冤(1)

其实秦桧最先盯上的并非岳飞,而是韩世忠;因为岳飞反对和议只是动口,而韩世忠却要动手:他的防区淮东是宋金两国交流的必由之路。他曾计划派部属假扮红巾军,袭杀金国使者张通古。虽然因为走漏消息,最终未能得手,但也足以令秦桧没齿难忘。  三大将刚刚交出兵权半个月,朝廷就令张俊和岳飞去淮南东路&ldo;措置战守&rdo;。任务没问题,问题在于人选:韩世忠在那里驻防多年,地形熟悉,人情通达,朝廷却偏偏不让他去,肯定不能解释为纯属巧合或工作需要。韩世忠和张俊都是老资格。由于《水浒传》的影响,人们都信以为真,是武松单臂擒方腊,其实那是韩世忠的功劳。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说过:社会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上面的那个阶级则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岳飞的志向当然不是爬高,但爬高却是他渡过志向河流的航船,无法逾越;自己的火箭提拔让张俊和韩世忠都浑身不爽,岳飞心里门儿清;怎么办呢?只能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屈己待人。平定杨幺后,他分别赠送二人楼船一艘,上面战具齐备。韩世忠很高兴,尽释前嫌,而张俊也许将岳飞的好意理解成了炫耀,反倒更加妒忌。  此时张俊和韩世忠已经结为儿女亲家。可政治利益价码太高,这个关系轻如鸿毛。按照秦桧的安排,张俊与岳飞有两个任务,一明一暗:明里要把韩家军大本营从楚州南撤镇江;暗里要彻底肢解韩家军,同时找个理由,拿下韩世忠。  陷害韩世忠的突破口是淮东总领胡纺。此人原先不仅对韩世忠曲意奉承,在韩世忠的&ldo;亲校&rdo;耿着等人跟前也是奴颜婢膝,终于获得提拔。狼一旦养大,自然要吃人:胡大总领再攀高枝儿,转投秦桧门下。韩世忠意欲袭击金使,便是他告的密。三大将突然被罢兵权,军中难免人心不安,议论纷纷。胡纺按照秦桧的指令,控告昔日&ldo;奴事&rdo;的对象,说耿着自&ldo;行在&rdo;临安府回楚州后,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ldo;二枢密来楚州,必分世忠之军&rdo;,&ldo;吕祉之戒,不可不虑&rdo;;&ldo;鼓惑众听&rdo;不说,还&ldo;图叛逆&rdo;,&ldo;谋还世忠掌兵柄&rdo;。秦桧就此下令逮捕耿着,酷刑逼供,企图构陷韩世忠。  这样的事情岳飞当然不干。他立即写信通报韩世忠。韩世忠闻听大惊,找到赵构磕头哭诉不止。苗刘兵变,韩世忠救驾有功,赵构当然没有杀他的心,于是便向秦桧灭火。  这事蕴含着两重信息:首先,兵权平稳过渡干系重大,即便是韩世忠那样的老资格和救驾元勋,也知道开不得玩笑,只能向皇上泣涕剖白;其次,韩世忠保住了小命,但岳飞却离死亡越来越近。后来他明知政敌已经动手,却不肯上疏自辩,或者直接向赵构求情,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谓的政治自杀。  如果岳飞不趟这道秦桧眼中的浑水,他冤死的概率将大大降低。首先,韩世忠的死可能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压力,让他从此闭口噤声,不谈国事,庶己可免灾祸;其次,三大将杀一个已经足以警示全国,一下杀掉俩,心理压力和舆论成本未免太大。  秦桧的阴谋刚刚开始,岳飞的抵制也刚刚开始。张俊要拆散韩世忠最精锐最亲信的看家部队背嵬军,岳飞强烈反对:&ldo;今国家唯自家三、四辈,以图恢复。万一官家复使之典军,吾曹将何颜以见之?&rdo;  彼此计议已定,岳飞再抵制又有何用。张俊心怀鬼胎,不敢住在楚州城里,只是白天过去走马观花;领导视察总要挑点毛病,否则不足以显示高明,张俊就建议加固城墙壕沟。明明在部署撤军,嘴上却还要加固城防,婊子举止俨然。岳飞心里不痛快,没理这茬儿;张俊是领导,岳飞是组织上给安排的副手,因此张俊对这个态度很不满意,又说了一次;岳飞忍耐不住,只好说:&ldo;吾曹蒙国家厚恩,当相与戮力复中原,若今为退保计,何以激励将士?&rdo;  应该承认,岳飞这话有意气成分。即便采取攻势,楚州作为大本营,巩固城防还是需要的。当然,他的本意并非放弃城防,而是反对像赵构男性功能那样的外交政策。但后来这成了他的直接罪证。张俊证明岳飞的原话是楚州不可守,因此不必修复城墙;他的意思是要放弃整个淮北。  最终韩家军的大本营还是后移到了镇江。当地百姓也一同迁移。张俊在镇江设置了枢密行府,可以直接控制。  韩世忠的问题暂且告一段落,秦桧未曾发泄出来的火气,只能烧到岳飞身上。从淮西归来后,岳飞上表请辞,要求&ldo;别选异能,同张俊措置战守&rdo;。不到最后关头,深通帝王权术的赵构当然不会摊牌,不同意;然而没过几天,就有言官上表弹劾岳飞,当然都是秦桧的同党: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按照惯例,宰执受到弹劾要立即辞职回避,这回赵构没再做戏,顺水推舟地同意岳飞辞去枢密副使,保留少保之衔,岳云一同罢官。当然,给了提举宫观的闲职,&ldo;仍奉朝请&rdo;,即每月上六天班: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岳飞想彻底离开朝廷,请求&ldo;一在外宫观差遣&rdo;。赵构当然不肯,他得时刻看着;岳飞无奈,只得请假回了江州。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刚毕业校花就让我当奶爸  我喜欢的你都有  捕风  她病得不轻  误以为和乖戾元帅在一起后  蔚蓝  北境战神  来互相伤害啊  鬼咒  [七五同人]小侯爷的七年科举五年开封之路  路人甲抱走虐文女主[快穿]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童氏百年  风流校医  权少的冒牌娇妻  表妹万福  投喂病弱男配  嫡女重生记(上)  穿越之妇道  狂暴总裁的试婚萌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